近日上海某一职高校学生,年仅17岁,却一跃从卢浦大桥跳桥身亡。这一幕实在是让人痛惜。
据说跳桥的原因是因为这名学生受到批评后,趁其母亲在桥上停车的间隙下车跳桥的。
显然这是一种自杀行为,但这种自杀和本身具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自杀,或者缜密谋划的自杀不同,这种自杀属于激情自杀。所谓的激情自杀就是在受到心理刺激后,短时间内出现的自杀行为。
常人很难理解,为何仅仅是受到批评这一看似很小的挫折就会自杀呢?(当然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我们在此不做讨论)
自杀的原因有很多,心理受挫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学上有一种解释:自杀是最严重的自我攻击。当一个人受了挫折便会有愤怒,正常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和面对挫折,或通过有效的途径表达这种愤怒。但有的人,由于对挫折存在不良的行为模式或认知模式,挫折导致愤怒无法有效的表达,从而将愤怒转变为自我攻击,最终导致自杀。所以挫折的正确应对模式至关重要。
今天的孩子受到的挫折相对于以往来说还是少了很多。这是因为除了物质条件丰富以外, 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改变,比如持续的鼓励教育,家长在不断强调“你是最棒的,你是最优秀的”。其实孩子是具有全能感的,换句话说: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家长不合时宜的鼓励教育又强化了孩子那种无所不能的心理。比如幼儿园放学去接孩子,家长都早早地挤着排队,大门一开,“轰”得一声冲进教室,因为有不少的孩子要求必须第一个接他,家长也就配合这么做。假如不是第一个,孩子便会生气或哭闹。所以每次去接孩子我都很头疼,因为我的孩子也在争第一。我担心倘若有一天他进入社会,发现怎么都当不了第一会怎样?所以,挫折教育是必要的。
去年我去参加全英语讲课比赛,临走时儿子告诉我:
“爸爸,你一定要拿第一名,不然你就不要回家了”。
“那可不一定,我不能保证啊”
我笑着对他说。结果我只拿个三等奖,我想这是一个给孩子挫折教育的好机会,要让他认识到人是不能够永远得第一的。我开心地回到家,儿子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一定是拿了第一名”。我说:“我没有拿第一名,我拿了第三名,但我依然很高兴。”可儿子立即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情绪,皱眉、握拳甚至大叫让我出去。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没拿第一也很开心吗?”他狠狠地瞪着我,一言不发。我告诉他,人不可能一直是第一,总会有不是第一的时候。今天我参加比赛,能够认识很多朋友和老师,学到很多东西,这样比得第一还要开心。儿子听了我的解释,不良情绪和行为马上就消失了,说明他理解了我的意思。挫折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认识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学会应对策略。
现在的很家长害怕孩子吃苦,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生怕孩子受一星点的罪。可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痛的人,怎么会理解世上还有痛。但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痛苦是避免不了的。今天不经历,明天不经历,迟早有一天是要经历的。当痛苦真的到来时,他会怀疑人生,会不知所措,会迷茫、抑郁、愤怒甚至会自我攻击。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体验快乐,也要让孩子去经历痛苦。我们在保护好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爱的时候,也要让他们体验一下挫折,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
不然,太爱了就是太害了!
父母如何面对犯错的孩子
父母亲是孩子童年生命中最重要的客体,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和行为模式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当孩子犯了错后,暴力型父母(包括行为暴力和语言暴力)只会一味的批评打骂。受了打骂或委屈,孩子内心会有愤怒和不满,但在很多时候他们是无法还击的。一是因为他们需要依靠父母活下去,不能得罪父母;二是因为社会伦理和道德不允许孩子打骂父母,即心理学上的“超我”。正如我们前面所谈,当人的愤怒和攻击得不到有效的表达时,这种愤怒和攻击就会转向自我。轻的自我攻击会出现自残行为,严重的会出现自杀。有些人自残后感觉很舒服,也就是这个道理。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所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无数的来访者,每每提到童年时代父母亲某次责骂,便会痛哭流涕,甚至有人认为现在一切的不自信、不成功,都是源于某次深深的伤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既要让孩子感受错误(挫折),又要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如何做到避免伤害,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如果“妈妈发现5岁的孩子把杯子打碎”
首先 要接纳并还原事实
妈妈:“发生了什么事情?”
孩子:妈妈,不好意思,是我拿玩具的时候,不小心把杯子打掉了。
大部分的父母们常常认为,杯子被打碎,肯定是孩子的错。很多时候孩子不是故意的,但父母却不分青红皂白打骂一通。犯错是人的本性,犯错是正常的,不犯错才不正常,更何况是孩子。所以,父母们尽可能不要带着偏见,或者不要总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评判孩子的行为。要给孩子说话或者是辩解的机会,这有利于弄清是非,也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认识错误,以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第二 要让孩子去体会当下的情绪
妈妈:“你感觉怎么样?”
孩子:我害怕你会批评我,会打我
孩子犯错后,除了紧张、害怕外,也会有内疚感,他们也会不好意思,只是他们不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很小的孩子很想吃某种食物,但他们不会直接告诉父母想吃,而是会很含蓄地说他很饿。这一现象说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有羞耻感,“超我”就开始建立。所以做错了事,让他自己去感受和体会一下,是能够强化他们的“超我”。
第三 要让孩子自我觉察
妈妈:“你觉得该怎么办?”
孩子:这里被我弄的乱七八糟,得好好收拾一下,不然这样太危险了
很多时候父母低估了孩子的自我察觉和自我反思能力,相当然的认为孩子懂什么。而实际上通过让孩子对事件处置的思考,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事情不可为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并处理问题,有利于孩子的自我成长。
第四 父母要学会共情
妈妈:“我能帮你做什么?”或“你希望我怎么做?”
孩子:我希望你不要批评我
父母非常温和地告诉孩子,虽然你犯了错,但是我能理解你不是故意的,我会原谅你,以后要注意。父母这样做,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同时也能缓解孩子的焦虑与恐惧。更能让孩子意识到:“假如我不是故意犯错,父母依然是爱我的”。负性情绪自然也会减少很多。
但像那个跳桥的学生,在转身冲出去的那一刻,他不会认为这个世上还有他留恋的,即便是最亲近的人---妈妈都不能接纳和理解他,他哪还有活下去的勇气?
因此,父母学会跟孩子相处,建立良好的关系模式,避免无形的心理创伤,能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且受益终生。
神经心理门诊简介
徐医附院神经心理门诊常年提供心理和精神疾病的评估、诊断和治疗。主要诊治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化障碍、急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摄食障碍、失眠症、青春期心理发育障碍、自恋和边缘性人格障碍及心身疾病等,并为各类人群的心理困扰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
●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六全天候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