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作为继宫颈癌之后,第二个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0%~30%。部分发达城市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达妇科恶性肿瘤第一位。
研究发现,围绝经期内(50~59岁)的妇女发病率最高。其中大多数是由于雌激素长期刺激,孕激素缺乏,内膜失去保护,持续增生,就会发生子宫内膜癌。
症状:
(1)阴道流血:少数早期子宫内膜癌可能无任何症状,临床上难以发现。但90%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为各种阴道流血。
1)绝经后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流血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症状,90%以上的绝经后患者以阴道流血症状就诊。阴道流血于肿瘤早期即可出现,因此,初次就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早期患者约占70%。
2)月经紊乱: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围绝经期妇女,40岁以下的年轻妇女仅占5%~10%。患者可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月经淋漓不尽甚至阴道大量出血。
(2)阴道异常排液:早期可为少量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晚期因肿瘤体积增大发生局部感染、坏死,排出恶臭的脓血样液体。
(3)疼痛:多为下腹隐痛不适,可由宫腔积脓或积液引起,晚期则因病变扩散至子宫旁组织韧带或压迫神经及器官,还可出现下肢或腰骶部疼痛。
(4)其他:晚期患者可触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宫,可出现贫血、消瘦、发热、恶病质等全身衰竭表现。
危险因素:
1. 生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如无排卵性月经异常、无排卵性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等。
2.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又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有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个单位(kg/m2),子宫内膜癌的相对危险增加9%。糖尿患者或糖耐量不正常者患病风险比正常人增加2.8倍;高血压者增高1.8倍。
3. 初潮早与绝经晚
4. 不孕不育: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而每次妊娠均可一定程度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此外,末次妊娠年龄越高患子宫内膜癌的概率也越低。
5.卵巢肿瘤
6.外源性雌激素:如保健品、乳腺癌患者长期服用的三苯氧胺等的女性。
7. 遗传因素:约20%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
8. 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运动、饮酒、吸烟等。
对存在上述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者,应坚持定期检查。主要筛查方式为经阴道或经腹超声,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及异常情况。
检查与治疗:
Part 01
检查方法
1.B超检查:为诊断子宫内膜癌最常规的检查,也是初步筛查的方法。
2.分段诊刮:是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不仅可以明确是否为癌,是否累及宫颈管,还可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腺癌,还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标本送病理学检查,以便确诊或排除子宫内膜癌。
3.宫腔镜检查:宫腔镜下可直接观察宫腔及宫颈管有无癌灶存在,癌灶部位、大小、病变范围,及宫颈管有否受累等。
4.磁共振成像(MRI):能较准确估计肿瘤分期。
5.肿瘤标志物CA125:早期一般无升高,有子宫外转移者可明显升高,并可作为该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Part 02
治疗手段
1.手术:手术是子宫内膜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2.放疗:是治疗子宫内膜癌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放疗多合并化疗增敏,又称为放化疗。
3.化疗:化疗很少单独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多用于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如浆液性、透明细胞癌等;或是复发病例;或是具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手术后患者。
4.激素治疗:对于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或早期子宫内膜样腺样腺癌患者中,符合保留生育功能的条件者,可以选择孕激素治疗,需谨记这类患者定期要行病理学检查。
子宫内膜癌早期5年的生存率可达80%~90%。因此,子宫内膜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后好,平时应重视“月经紊乱”和绝经后阴道流血,为健康保驾护航。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