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新闻资讯 > 徐医附院王志萍教授:“规模”核心到“质量”核心:麻醉学科如何做精做强?
徐医附院王志萍教授:“规模”核心到“质量”核心:麻醉学科如何做精做强?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1-07-06 16:53:00    阅读量:11290次
[摘要]:徐州健康:6月23日,专注于麻醉学发展的微信公众号“米勒之声”,发布了对医院副院长、麻醉科主任王志萍教授的专访——从“规模”核心到“质量”核心:麻醉学科如何做强?专访中,王志萍教授

  6月23日,专注于麻醉学发展的微信公众号“米勒之声”,发布了对医院副院长、麻醉科主任王志萍教授的专访——从“规模”核心到“质量”核心:麻醉学科如何做强?专访中,王志萍教授从当下麻醉发展面临的形式和困境着手,围绕麻醉如何紧扣时代要求向着做精做细发展,并以徐医附院麻醉学科的发展为例,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护理发展、区域协同等多个方面作了探讨。不仅对麻醉学科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对其它学科发展也有着很好的参考意义。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副院长、麻醉科主任王志萍教授援引了恩格斯的一句话:没有哪一次巨大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我们希望透过灾难,去探讨背后的学科建设如何做得更好。”

  王志萍教授以“麻醉学科在医院建设管理中的价值与作用”为题,在“天府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高峰论坛”给大家作了精彩的主题分享。

  如何把麻醉学科“做精做细”?

  近代麻醉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麻醉与阵痛、临床麻醉学、麻醉学和围术期医学这四个阶段,从“围麻醉期”到“围术期”,从术前完善准备、术中精准麻醉到术后追踪保障,麻醉学的发展始终围绕“生命升华”这一主题不断演进。王志萍表示,从一开始克服术中疼痛,到现代医学中对麻醉安全及人文关怀的重视,麻醉学科始终践行呵护生命的发展理念。

  没有好的生命支持技术,外科将无法进步,而麻醉学的作用恰恰是教会每一个麻醉医生如何做好生命支持。得益于麻醉学的发展,外科手术得以顺畅开展,如今又面临新的问题,如何通过现代人的努力,在急危重难发生时,把麻醉做精做细。

  那么,如何把麻醉“做精做细”?

  王志萍介绍,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徐医附院”)麻醉科主要遵循以下几点:精心评估、精确监测、精准施策、精益高效、精细操作和精良管理。

  首先精心评估麻醉门诊,徐医附院非常规范地建制了麻醉门诊和入院服务中心,甚至是麻醉诱导室和恢复室。“用外科鼻祖裘法祖教授的话说,叫严于术前、胜于术中、善于术后。许多病人术后出现不良反应,倒过来追溯几乎都是评估层面的问题。我们应当重视如何通过精心评估,在围术期各个环节有效实现对病人的精心评估与管理。”

  如今监测手段除了可以完成对基本生命体征的监测,还拓展到肌松监测,麻醉深度监测,以及通过超声可视化对病人进行实际状态的功能评估。目前,医院的胸腹腔检查、肺部超声、容量监测以及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监测都走在了前列。同时,王志萍认为,精准施策必须建立在“精确监测”的基础上。

  而精益高效,是指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思考如何让信息多跑路,这样医务人员就能实现高效运作和发展。例如,徐医附院的手麻系统建设,手麻系统能够实现类似飞机航班的精准实时提醒,让患者时刻知晓自己身处哪一环节,同时用行为管理系统和手麻系统对接,以此实现手术室的高效运转。

  另外,可视化技术的进步已经摒除过去“瞎子摸象”的情况,精细操作已经深入到临床工作中。“在我们医院,基本上可视化下动脉静脉操作都是在诱导室进行,手术风险会大大下降,这样,病人安全和手术质量才能有所保障。王志萍介绍,近两年医院没有麻醉相关的并发症和与麻醉直接相关的致死性、致残性这类恶性事件发生,就是因为以上提到的”六精“理念以及”全流程全周期“的镇痛理念已经在临床工作中深入人心。

  安全舒适的诊疗需求对麻醉科发展提出新要求

  那么,在“精确、精细、精良”等管理的理念下,麻醉学科如何在未来做到安全舒适,高效护航?如何能够让患者和社会感受到麻醉学科的温暖,感受到医院和医生的贴心服务?

  在中国,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社会进步给日常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出行方面,高铁的便捷改善了交通状况,在医疗领域,安全舒适化和ERAS理念改变了医疗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在ERAS理念中,如何通过选择合理麻醉方法,最佳镇痛技术,以及合理的术后管理,使病人加速术后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从而减少医疗费用,成为麻醉学科发展的一个更高要求。

  当前,老百姓对舒适化诊疗及日间手术的需求越来越高。医院应当最低限度地投入医疗成本,最大限度地彰显医疗技术,拓展服务领域,从而真正做到惠及患者。目前,国外已经有高达到80%左右的日间手术占比,较低的约为30%。然而我国优势医院日间手术仅占比约40%,许多医院维持在10%-20%的水平之间。

  “我认为,真正的挑战在麻醉上”,王志萍认为,如果能够通过麻醉质量的提高,让病人在日间手术时,可以快速进入麻醉状态,又快速苏醒过来,同时还能高恢复质量,医院日间手术占比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真正为患者带来便利和实惠。

  目前,通过信息化助力日间手术高效运行已经在临床工作中得以实现。“我们医院麻醉医生的足迹不仅限于麻醉科,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服务型科室,业务范围已拓展至医院的各个角落,如疼痛门诊及病房、门急诊、DSA手术室、日间手术、舒适化诊疗等方面。”

  从“规模”核心到“质量”核心:麻醉学科如何做强?

  如今,麻醉学科的发展处在一个内外环境左右为难的局面,从内部环境来讲,国家医疗发展状况存在体量庞大的问题,亟须“瘦身”向高质量转型,其次医院经济运营压力剧增,管理水平落后,精细化管理不足,还存在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来看也不容乐观。国家取消了药耗加成,实行DRG付费改革,同时对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等措施都对医疗行为产生了约束。“从公立医院“国考”中就可以看出,26项核心考核指标中,有11项都与麻醉及麻醉相关的手术有关,因此麻醉学科必须要顶层设计科学化。”

  早在卫生部下发的1989年第12号文中,已经把麻醉学科从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在过去30多年中,麻醉学科并未效地把握住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机会。如今,新的发展机会来了,从2017年起至今,国家陆续发布多个有关麻醉学科的文件,对如何拓展服务领域,如何提升服务能力,如何创新服务模式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给出了具体的落地方案。

  如何通过顶层设计的科学化助力麻醉学科新发展?王志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人才培养雁阵化。

  人才培养雁阵化绝非等同于大医院的人才培养要求,大医院麻醉水平质量高、安全性高,并且风险几率非常小。在王志萍看来,真正有困难的是基层,问题也通常都发生在基层。因此,人才培养的雁阵化就是在秉承安全麻醉、品质麻醉、人文麻醉和学术麻醉的基础上,如何真正使基层麻醉人员的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其次,麻醉护士专业化。

  应当借鉴国际成熟和规范准入、工作任务及培训计划。如中国台湾地区早在1963年就成立了麻醉护理管理委员会,而大陆地区目前还缺乏国家层面的规范化组织管理机构。如何在未来尽快落地这项工作,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模式的麻醉护理是一个重要的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学科建设区域化。

  “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区域内组织了一个“淮海经济区麻醉学科联盟”,开展了许多场学术交流活动。” 据王志萍介绍,联盟工作会议主要就麻醉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能力提升以及麻醉质控等方面进行探讨。该会议已举办过三届,其中去年上线率达30万人。

  最后,王志萍表示:“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实现国家对麻醉学科发展提出的美好愿景。而美好愿景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添砖加瓦。只有医疗同仁团结起来,才能共同构筑高水平、高质量的医院,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出一流的麻醉科室。”

  人物介绍

  王志萍教授

  主任医师、博导。现任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麻醉科主任,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学会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及医师协会常委。近年来主持或参加国家、省、市级课题25项,主持15项,获得省级成果10项,市级成果7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92篇,其中16篇SCI,中华33篇,主编副主编论著5部,参编25部,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7项。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