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广泛的健康宣传科普,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女性健康。但是,仍有部分女性轻视甚至有意忽视身体状态,又或是错误的认知,最后导致病程延误。近日,徐州市肿瘤医院妇科接诊了多位“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就有着这么一位长时间阴道出血不当回事的患者......
别让“更年期”背锅
王阿姨(化名)今年49岁,于去年年初发现绝经。时隔一年,今年年初,她突然发现自己“又来事了”,并且断断续续,持续时间很长。觉得可能是因为“更年期”到了,王阿姨选择忽视。直到上月,她开始出现明显腹痛的感觉,才想到“去医院看看”。在徐州市肿瘤医院妇科,王阿姨被诊断为了“子宫内膜癌”。
徐州市肿瘤医院妇科朱彦玲主任介绍,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每年有近20万的新发病例,并是导致死亡的第三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仅次于卵巢癌和宫颈癌)。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绝经后出现阴道流血,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或伴有水样或血性排液增加,下腹疼痛。若肿瘤影响到宫颈内口,可引起宫腔积脓,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肿瘤浸润子宫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及恶病质(表现为食欲差、极度消瘦、全身衰竭等)等相应症状。晚期并发坏死感染时,还可能出现恶臭脓血分泌物。
朱彦玲主任表示,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有两种发病类型,Ⅰ 型子宫内膜癌(雌激素依赖型)与Ⅱ 型子宫内膜癌(非雌激素依赖型)。
Ⅰ 型子宫内膜癌(雌激素依赖型):临床较多见。其发生可能是无孕激素拮抗雌激素,在较高水平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子宫内膜增生、不典型增生,继而癌变。
Ⅱ 型子宫内膜癌(非雌激素依赖型):发病与雌激素无明确关系。这类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形态属少见类型,如子宫内膜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等。
高危人群应重视就医筛查
由于子宫内膜癌病因未明,因此也没有特别的预防方法。以下方法或许会对降低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有所帮助:提高对阴道异常流血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围绝经期以及绝经后女性。不要自行滥用含有雌激素成分的药品及保健品。高危人群应坚持定期检查,主要筛查方式为超声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及异常情况。
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包括:
1、肥胖者,肥胖的人得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是增高的。2、未怀孕者,未怀孕的人至少比生过孩子的女性子宫内膜癌的患病率要增高一倍以上。3、初潮绝经晚的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绝经年龄比正常女性可以晚6年以上,在52岁以后绝经的,得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要明显增加。4、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可以提高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5、高血压患者,也是得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由于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可以并存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因此常常称之为子宫内膜癌的三联征,其他如多囊卵巢综合症,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都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
“有些肿瘤疾病较为隐匿,可能做了很多检查都不能明确,而子宫内膜癌只需通过超声检查、盆腔 MRI(磁共振成像)、诊断性刮宫、宫腔镜下活检等等,就可以简单查出。因此,提高认知,如果出现不正常的阴道出血,及时就医非常重要及必要!”朱彦玲主任说道。
年轻患者需警惕
朱彦玲主任称,还有一部分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0岁之前被诊断为子宫内膜癌。这些年轻患者多为Ⅰ型子宫内膜癌,即雌激素依赖型,发病可能与无孕激素拮抗的长期雌激素作用有关,临床上常见于无排卵性疾病如无排卵性功血、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常合并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
这一类人群的特点之一是无排卵,月经稀发,不孕或不育也是其特征之一。由于现代女性生育年龄普遍较前推迟,有许多女性在未育甚至未婚之前就发现了子宫内膜病变甚至子宫内膜癌。因此,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有保留生育功能的需求,这也是妇科医生所关注的问题。
年轻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患者,保留生育力治疗后的重要任务是完成生育,这些患者是否能够正常妊娠,以及妊娠结局如何,是患者关注的重点;这些患者常存在潜在的不利因素,能否通过助孕帮助其完成妊娠,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年轻的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患者逐渐增多,这一群体常因合并有排卵障碍而出现生育困难。无排卵或稀发排卵,使子宫内膜长期处于雌激素刺激,而缺少孕激素保护,成为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的高危因素。排卵障碍的常见人群见于围绝经期的女性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肥胖的女性脂肪中芳香化酶转化雄激素的能力增强,使雌酮水平升高。某些功能性肿瘤也会使内源性雄激素增加,当内源性和外源性雌激素刺激增强时,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正因为排卵障碍、不孕与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存在关联,使疾病治疗和助孕具有必要性,因此,年轻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患者,在药物治疗控制疾病后,应尽快完成生育。
专家介绍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