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新闻资讯 > 徐医附院:24小时值班、每天上万张片子……他们是医生的“眼睛”!
徐医附院:24小时值班、每天上万张片子……他们是医生的“眼睛”!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1-08-28 11:01:00    阅读量:8017次
[摘要]:淮海名医:于外科医生而言,手术台是战场,手术刀是武器,而对于影像科的医师、技师而言,昏暗的检查室是战场,X射线、CT、MRI(磁共振)就是武器……熟练操作设备,精准快速影像后处理,细致

  于外科医生而言,手术台是战场,手术刀是武器,而对于影像科的医师、技师而言,昏暗的检查室是战场,X射线、CT、MRI(磁共振)就是武器……

  熟练操作设备,精准快速影像后处理,细致入微看片子,他们像“侦察兵”一样,从多变的影像片中,帮助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他们虽然不直接给患者治病,但是作为临床医学的“眼睛”,借助仪器在细若游丝的神经里寻找病灶,给临床医生提供治疗依据。

  CT 1500余人次,磁共振300余人次,普通放射检查500余人次,PET-CT检查15人,每人阅读量高达上万张影像……在徐医附院医学影像科,“侦察兵”的工作量大得惊人。

  上午7:30,“火力全开”

  8月16日,上午7:30,这个城市的早高峰刚刚开始。车水马龙的淮海路旁,徐医附院本部影像楼内,医学影像科的医技护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磁共振的3号机房,影像技师王单单来到后第一件事,就是检查磁共振设备是否安全运行,记录设备状态,登记病人信息,“因为病人随时会来,要在他们到之前做好充分准备。”

  一摞一摞的预约单是影像楼最常见的东西,技师介绍说今天的检查单已经排到了晚上10点。为了缓解患者检查压力、缩短住院周期,影像科的医技护们常常加班至深夜、无怨无悔。

  登记台内,护士们早早来到岗位。她们面前,好几摞预约单排成一排。她们说“虽然大家都是8点上班,但是我们都是提前半小时左右到,因为病人一般都到的很早,希望他们来到就能看到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预约登记的患者、家属也已经陆陆续续前来,有的在影像楼大厅内使用自助取片机。因为疫情关系,大家都戴好口罩,保持着一定的安全距离。

  8点不到,第一个病人已经来到了检查室,王单单引导病人先去门口的换衣间换衣服,熟练地交代做检查时的注意事项:“进入检查室时,身上不可携带硬币、钥匙、磁卡等物品;所有金属首饰必须摘下;另外体内体外是否有金属钢板或支架?”

  因为在MRI检查前,患者需要取下一切含铁磁性金属物品,不允许患者家属推轮椅及带氧气瓶等进入扫描间。体内有磁铁类物质者,如装有心脏起搏器、人工瓣膜,体内植入物经手术医生确认为非磁性物体者,方可行磁共振检查。

  徐医附院东院的PET-CT检查室,每天8点之前,护士就已经把所有准备工作都完成,整理好休息室,为病人提前测量血糖、注射药物……今天的第一位病人是一位确诊肺癌排除转移的患者,护士肖寒穿着隔离衣为他注射药物。

  值班的技师周骁介绍说,PET-CT在检查前24小时不要喝酒、不要做剧烈的运动、不要长时间运动,最好保证是清淡饮食。显像检查进行前,被检者人员在注射显像药物后应该保持安静、不要走动,还要尽量避免与人交谈,可以饮用少量清水。进入检查室时,受检查者应该除下身上所戴金属饰物和手机等。

  平均每次半个小时的检查,对于患者家属而言似乎有点漫长,一扇厚重的门,阻断了他们的视线,他们只能在检查室门口焦急地等候着……

  24小时开机的CT室

  和影像楼一样忙碌的,还有巨龙一楼CT室,这里的检查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这里的机器24小时开机,最近一段时间,每天夜里要做70多例急诊患者。

  7号楼西侧,一座外形酷似集装箱的建筑,正是在这次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方舱CT。

  方舱CT长约8米、宽约4米,今年2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别看它占地不大,功能可很齐全。它包含有独立的扫描间、操作间、紫外线消毒装置等一系列设施,具有快速、灵活、智能等优势。

  方舱CT专为发热门诊患者、疫情相关的其他患者进行影像检查,进行有效甄别,为特殊患者的早诊断、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提供参考依据,不仅能够保障正常就诊患者的安全,而且能够有效地缓解疫情期间医院的诊疗压力。

  另外影像科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工程师们,如工程师吴笑松、席建宁、于孟、周明月、鲍玉晗等等。影像科设备众多、复杂多样、检查数量巨大,导致工程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且不分时间点,常常在深夜、在凌晨、节假日…一个电话、一个通知,工程师们就要远程、常常是赶到现场检测处理机器故障,放弃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

  这就是始建于1951年的徐医附院医学影像科。一直秉承“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致力于打造医疗、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的建设格局,瞄准国际医学影像最新发展动态,掌握国外影像新技术,装备了国际尖端影像设备,不断派遣访问学者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际著名的医学影像中心学习,充实和应用国外新经验、新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科室总体技术水平和设备更新始终处于省内水平的前沿。

  目前,科室有当今先进的影像设备。拥有128层PET-CT/MR 1套、10MH医用回旋加速器1台、MRI扫描机8台(含3.0T MRI 4台)、多排螺旋CT扫描机13台(含双源CT 2台、256层CT 2台)、平板数字X线机12台以及数字胃肠机2台、齿科CT、数字口腔全景机、数字乳腺钼靶机各1台等全数字化影像设备,装备GEPACS/RIS系统、网上自助预约系统、24小时自助取片服务…集影像诊断、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为徐医附院医疗技术的发展、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平台和支撑。

  每日双语早读片

  在影像科的各项检查忙碌运行的同时,三楼会议室内坐满了人——每日的双语早读片正在进行。

  正在给同学们分析病例的是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兼医学影像科主任徐凯教授,台上主持的则是一名研究生。每天的读片本部和东院会议室网络同步进行,徐医附院影像科更是携手邳州、新沂人民医院等7家兄弟医院,每日进行同步联合早读片。

  据介绍,每天早晨8点,按照规定不同的专题(头颈、心胸、消化、泌尿生殖、骨骼肌肉),由不同的研究生、住院医师挑选一个疑难病例上台讲解,随后大家发表各自意见,其他研究生、规培生、住院医师和高年资医师进行提问,讲授者根据已查阅的文献就此问题进行汇报,最后由高年资医师作总结。

  徐医附院还肩负着徐州医科大学各个专业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的教学任务,影像科定期开展试讲及集体备课等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质量。疫情期间,在统筹繁忙的临床工作和抗疫任务的同时,进行网课录制、视频剪辑、答疑互动等,建立了丰富的线上课程。

  此外徐医附院影像科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影像科目前在培人数约70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含研究生),还承担临床专业规培生培养工作。在徐凯教授的带领下,全科制定了严格、全面、多样的规范化培训计划,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向全国各地输送优秀的影像人才。

  在影像科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学习和科研讲座,每天下午的临床规培讲座,每周两次的研究生提升讲座及研究生互讲,每周1-2次和其他科室联合MDT读片,每周一次的技师、护理组业务学习,不定期的科研讲座及汇报…大家在不断的学习中持续提升专业水平!

  集体读片结束后,大家纷纷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继续读片。

  会议室门口是影像科的“文化园地”,贴着本科室医师发表的最新论文供大家交流学习。

  日读上万张影像

  CT 1500余人次,磁共振300余人次,普通放射检查500余人次,PET-CT检查15人,每人阅读量高的达上万张影像……在徐医附院医学影像科,“侦察兵”每日工作量大得惊人。

  徐医附院副院长、医学影像科主任徐凯教授解释说,以做CT检查为例,患者做完CT检查,会产生大量的图像数据,信息非常丰富,有的患者CT检查图像可多达近千幅,我们需要在显示器上一张一张的观察图像,必要时还要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从这些黑白的图像中找出蛛丝马迹,寻找危害人体健康的病灶和元凶。

   “如何做出精准的影像诊断,是我们每天都在面临的问题”,徐凯教授说,同一个病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影像征象,不同的病也可以表现为一个征象,这一诊断过程需要牢固的临床知识、影像专业知识以及临床经验。”

  而最终的影像报告也不仅是一位放射科医师完成的,为保证影像报告的准确性,从影像学检查到完整的影像学诊断报告,要经过住院医生的初步诊断和高年资医生的双重审核把关,医生还需要主动向患者追问病史,不厌其烦地观察既往的各种检查结果,再根据病情变化综合判断,以便让病人和临床医生少走弯路。

  “好多患者以为只要机器扫一扫,毛病就知道了,报告就能马上出来,事实并非如此。每天科里做了多少例检查,诊断医生就要写多少份诊断报告。“光每天写诊断报告,就要写数千个字符。而且每份都要规范、准确,影像科每一位医生的任务量都很大,加班到凌晨也是常有的事。”程广军主任介绍。

  “在大众眼里放射科医生不是医生,不会看病,包括我父母也是这样认为的。事实上,一个好的放射科医生抵得上一个全科医生,是‘医生中的医生’。”影像科胡春峰主任说,“从头到脚、各个部位、各个系统,啥毛病都懂一些,要当好这样的‘全科医生’,就需要积累比临床专科医生更多的医学知识,这种情况下也对我们影像科医师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全面掌握临床知识,特别是解剖结构,要达到外科医师的水平,还要熟悉诊断设备的各种技术。”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