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徐华锐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定位: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05:50 闹钟准时响起,起床,洗漱,整理床铺,开窗通风
06:20 早餐
06:45 提前15分钟登上赶往医院的班车
07:00 班车准时出发(驻地和医院距离约20-30分钟车程)
07:30 到达病区,换洗手衣,穿防护服
08:00 进入病区,开始一天忙碌而充实的护理任务
12:10 护理工作交接完毕,脱防护服
12:30 每日核酸检测
13:00 回驻地班车发车
13:30 到达驻地,进行全身清洁、消杀,衣物浸泡消毒
14:00 午餐
15:00 清洗、晾晒衣物,84液喷洒消毒室内污染风险区,开窗通风
16:00 抗疫相关工作制度、流程、知识学习
17:30 参加科务会,一天工作总结及反馈
18:00 晚餐
以上记录了在扬州抗疫生活一天的主要内容,简单而规律,但是看上去简单的生活却也处处暗藏着挑战。
每日的早起是第一个挑战,为了保证自己能准时的起床,不错过每日准点发出的唯一一班通勤车。我必须让自己养成早睡的习惯,并且定2个闹钟,以保证自己按时起床,精神饱满的迎接每天的工作考验。
其次是临床工作的考验,为了保证防护工作的有效,工作时防护服、口罩、面屏、手套,缺一不可,但也就是这些防护措施给临床工作造成巨大的阻碍。护理操作时,刚刚做好操作前评估,面屏上已经布满水汽,视线一片模糊,这时候不得不屏住呼吸尽量让自己不呼出这么多热气,并且睁大眼睛,同时保证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和成功率;有患者需要静脉穿刺,也不能再像以前凭借手感操作,因为在你带着一层厚厚的橡胶手套的前提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手感,只能凭借视觉和经验穿刺,好在我们的病人都能理解和配合,目前的成功率还是100%。
再有就是沟通上的挑战,病区的患者需要全面严格隔离,所以大部分患者都存在与家人的分离焦虑,这个时候不仅要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还需要我们跟病人充分沟通,缓解患者的焦虑和不安,但是因为来自两地,语言不通,刚开始我们很难听懂扬州本地人的方言,甚至有时候因为一个称呼闹笑话。比如一天我喊一个女患者阿姨,而同组的另外一个同事喊与她同一病房的另外一个女病人大姨,结果那个阿姨就来问我,你为什么喊她大姨喊我小姨呀,在我耐心解释后,两位阿姨才哈哈大笑。这一件件沟通中的小事让我内心提高警惕,一定与患者耐心沟通,充分沟通,才能达到消除隔阂,消除患者焦虑的目的。
每日隔离服的穿脱也是一个挑战,隔离衣一旦穿上再脱下来不但是一个繁琐的过程,还会浪费很多时间,大部分情况下大家为了避免影响工作效率都会选择工作期间没有必要不会更换隔离衣,选择进病区前尽量不喝那么多水,或者不喝水。4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不算太长,但是在病房这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里保证全时段的精神高度集中状态,或多或少会出现短暂的呼吸困难,下班时也已经是汗流浃背。
除了临床工作带来的挑战,就是每日的核酸检测带来的另一种挑战,为了保证义务人员的零感染,以防医务人员的感染和感染后再扩散,根据上级要求,医务人员每日均需进行核酸检测,所以每天我们的所有医务人员都要经历一次痛苦的“戳鼻孔”过程,以至于我们每天打招呼的方式都变成了:“今天你戳鼻孔了吗?”
前线抗疫我们严格遵守感染控制要求,做好自身防护,生活上两点一线,不交谈,不聚集,除了工作期间,医务人员之间平时的交流基本选择在线上进行,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有自我独自相处的能力,自我舒缓压力的能力。
抗疫生活简单,单调,但是我却没有听到一句抱怨的声音,我看到的是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打赢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感受到的是大家想要早日胜利,让扬州人民早日恢复正常生活的决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当我再一次站在党旗下的时候,再一次感受到党旗的神圣,耳边也响起习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强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勇于作为、善于作为,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这一次我觉得我真的成长为了一名战士。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