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儿科指南 > 徐医附院:关于人格障碍 | 你的教养风格,决定孩子的性格!
徐医附院:关于人格障碍 | 你的教养风格,决定孩子的性格!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1-09-01 10:59:00    阅读量:9919次
[摘要]:徐州健康:1、人格障碍病例曾经在门诊遇到过一个大四的男生,是家中独子,母亲脾气暴躁,父亲性情比较温和。母亲对其期望很高,从小按“神童”培养,因此要求非常严格。自诉母亲对其学习非常

  1、人格障碍病例

  曾经在门诊遇到过一个大四的男生,是家中独子,母亲脾气暴躁,父亲性情比较温和。母亲对其期望很高,从小按“神童”培养,因此要求非常严格。

  自诉母亲对其学习非常苛责,经常打骂,青春期中甚至因此发生过激烈的冲突,这位男生说自己曾经被妈妈打到骨折。

  这位来访者自幼聪颖,性格偏向女性,学习好,喜欢历史和文学。少年时期即经常出现情绪波动,也经常感觉不到开心愉悦。一天之内都可以有很大的情绪变化,有过自杀想法。

  高中时期曾经因为和老师及同学关系处理不好而出现严重的情绪反应,并因此而转学。

  大学时期学习和科研都很优秀,但是出现了焦虑、情绪变差,有时会有呕吐胸闷等躯体症状。

  在和别人交往时感觉恐惧,和大学同宿舍的舍友关系不好,经常会有一些自伤和伤人的情况,容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同时也缺乏客观恒常性。也就是说,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缺乏一些对事情的客观评价,但没有被害妄想和担心负性评价。

  经常喜欢一个人呆着,几乎没有朋友,也因此休学。休学后仍能够翻译著作,并且也顺利的通过了学校的考试。

  初步诊断: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又称“情绪不稳定障碍”,什么意思呢?就是患者对人对事的评价是飘忽不定的,昨天还是微信好友,今天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就把他拉黑,等过几天,情绪稳定下来了,又去加回微信好友,如此反反复复,自己痛苦,别人也痛苦。

  这种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例在门诊是很常见的,除了用一些抗焦虑、助睡眠及心境稳定剂之外,心理咨询也可以帮助到患者,但由于人格障碍的特征是持久的行为模式集合,因此这个过程可能会是比较漫长的。

  2、教育养育风格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人格障碍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孩子病态人格的形成,与早年教育环境,以及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父母的教育养育方式其实非常重要,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这里得到温暖的情感,他们将在生活中充满自信,以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对待人生,对他人施与同情和关怀,善待周围的人和事。

  相反,如果父母以苛刻、严厉、专横的范式教养孩子,或者完全放纵、溺爱孩子,都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形成。            

  人格障碍在许多情况下是普遍存在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的行为可能是自我共鸣的(即模式与个人的自我完整性相一致),因此被个人认为是适当的。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适应不良的应对技巧,并可能导致引起极端焦虑,困扰或沮丧的个人问题。

  这些行为模式通常在青春期、成年开始,甚至儿童时期就已经认识到,并且通常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普遍的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生活质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会遇到个别脾气古怪的青少年,凡事与众不同,难与他人相处。比如性格上会比较内向孤僻、不愿与人打交道、敏感多疑、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暴躁爱发脾气、过度紧张焦虑、追求完美等。

  大人通常认为他们是脾气不好或者内向。 事实上,这一类的孩子中,可能有一些是属于人格偏离。

  在青少年时期,如果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及时寻求医生及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些表现为脾气古怪的人格偏离的孩子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加以矫正,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到成人期后就有可能发展为人格障碍。

  患有人格障碍的人可能会在认知、情绪、人际功能或冲动控制方面遇到困难,成年后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生活交友等各个方面,而这种困顿的局面往往很难摆脱。

  3、童年受虐是造成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主因之一

  有研究显示,悲惨的童年经历,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是造成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主因之一。而且这样的人格特质似乎会从母亲身上“遗传”给孩子。

  为什么是打引号的遗传呢?

  来自慈济大学的陈世芬博士的团队访查了70名儿童的家庭,其中有36名儿童的母亲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患者。

  她们多半儿时经历过性虐待、肢体暴力以及忽视,尽管她们现在都已经长大成年,也有自己的小孩,她们的孩子受到不当对待的比例也比正常母亲的孩子还要高。

  也就是说,这种遗传不是基因遗传,而是养育方式的遗传。孩子在怎样的家庭里长大,他们习得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都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他们的下一代。

  比如从心理动力学派的角度来说,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患者经常使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卫机转,例如:

  利用“分裂(splitting)”这种机转,将世界观分成“好与坏”、“对与错”等,这种世界观从哪里来的呢?追根溯源,你会了解到,是从他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那里习得的。

  事实上,在正常的情况下,随着我们长大,多数人应该都能发现,事情永远都有灰色地带,就像是面对我们自己欣赏的人一样,他们偶尔当然也会出现不好的行为与特质,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但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患者的这种二元思考模式(binary thinking),会让他们难以体谅这种对正常人来说是相当司空见惯的事实(defensive mechanism)。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咱们老话说的三岁看老,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孩子有怎样的童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发展。

  4、为什么年满18岁才可以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

  人格障碍是行为的根深蒂固的适应不良类型,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即可出现,并贯穿整个生命过程。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经对北京市25所高中共计1万多名高一年级学生进行过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

  这项调查显示,高一学生中,人格偏离的检出率女生为8.3%,男生为12.6%。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到成人期就很可能发展为人格障碍。

  那么,为什么年满18岁才可以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呢?

  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但是对18岁以下的青少年来说,人格还是有较大的可逆性的。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可能存在人格偏离的情况,可以通过专业干预及家庭的配合,通常会有所改善。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内部的教养传递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可以预防和矫正孩子人格偏离的情况。

  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度保护,会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导致孩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或过度依赖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父母可以关心孩子在做些什么事,但需要尊重孩子,不要过多干涉,给予孩子足够的个人空间。

  另外,许多研究表明,父母长期过多惩罚、批评、贬低式的养育方式也容易导致孩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形成人格障碍等精神障碍的病前人格基础。

  很多有类似问题的青少年,与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与其父母的婚姻状况息息相关。如孩子的抑郁与父母的过分要求有关,孩子的网络成瘾与家庭的冷淡和交流的缺乏有关等。

  所以,当我们在关注孩子心理状况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这有可能是决定性的因素,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