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医生,请您看一下,男性33岁患者,腿上出现这种红色片状物,持续一个月了,无痛无痒。”
“单侧的吗?面积有没有变大?别的症状有没有?检查血常规和血沉看看。”
“血常规查了,双侧一个是大腿处,一个是膝关节处,没有进展。”
“血象高,再查血沉和抗原,可能是血管炎类的。”
……
对话间,腿部和膝关节处的片状物实拍图和血常规化验单陆续“甩”了出来,二人的对话愈加专业。
这是铜山区人民医院皮肤科主治医生王维云和一位基层医院医生在“协同门诊”群里的对话,类似这种病情讨论,几乎每天都在这个微信群里发生着,王维云表示,自从有了协同门诊微信群,每天帮助基层医院同行解决患者皮肤问题成了她的一项额外工作,“由于基层医院里没有皮肤科医生,遇到一些他们感觉有困难的案例,就会在群里@我,多的时候每天大概能收到3-5个咨询案例。”
这仅仅是铜山区人民医院协同门诊上线后的一个缩影,自2021年11月初,协同门诊正式上线以来,作为铜山区医共体的牵头单位,铜山区人民医院大力推广“互联网+”诊疗,以医共体为基础,连通下属 13 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诊的良好格局。通过互联网保障远程医疗需要,为全区百姓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诊疗服务,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
“有事群里说”,是微信群也是“云门诊”
2021年11月初,铜山区人民医院协同门诊正式上线!
何为协同门诊?铜山区人民医院门诊办主任牛芳荣给出了正解:当医共体分院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总院专家指导时,可在“铜山区协同门诊群”内,@铜山区人民医院协同门诊,说明需要哪个科室进行协同,并可同时发送病历、检查报告等,会有工作人员将专门的IPAD交给相关科室的门诊医生进行协同会诊,就患者的情况进行沟通、对疾病进行细致分析,更好的为患者探讨疾病诊疗方案,必要时患者可与医生“面对面”沟通,或详述病情,或由医生直接发问,了解更多“隐藏”细节。
一个IPAD,一个微信群,将患者、分院医生、总院医生连通在一起,“云门诊”的上线,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有效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3月初的一天下午,王维云接到群里呼叫,出生27天的宝宝,全脸布满了红色皮疹,犹如一块红布贴在脸上,基层医生怀疑是湿疹,但又不能确定,于是在群里求助,“皮疹是红斑还是丘疹、水疱?是否有渗出?有没有脓头?只有面部有,还是头部或颈部都有?”王维云一边要求拍摄更为清晰的图片,一边“抛”出了几个问题,很快得出结论,不是湿疹而是新生儿痤疮,她详细说明了该病的起因,和湿疹的异同,给出了用药建议,并着重交代了日常护理的注意点和重点。忙完了“云门诊”,王维云早已错过了下班时间,“虽然牺牲了一些个人时间,但能够充分运用所学所知来帮助基层医院,我还是挺高兴的。”
“有事群里说”,如今已成为医共体成员单位很多医生的共识,协同门诊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基层医院的远程会诊、远程学术交流等功能,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障基层医院疑难杂症患者的“诊疗快捷化”,打破百姓就医空间限制,特别是行动不便的慢病老年患者,就近就医,省去了路途奔波及家属陪伴的时间,若基层医院诊疗水平不足,接诊医生也可在群里与总院对应科室专家联系,及时转诊,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数据‘多跑腿’,基层患者就医‘少跑路’
“早在几年前,我们和基层医院医生交流时发现大家很希望有一个交流平台,在遇到一些棘手案例时,我们医院作为上级医院可给出专业判断和用药建议,必要时方便转诊就医。”铜山区人民医院发展办主任蒋慧说起前几年成立的一个微信群,笑言那是协同门诊的“初级版”,不如协同门诊微信群这般规范、专业、精准,“听说医共体要成立协同门诊群,基层医院非常欢迎,各科医生纷纷申请入群。上线这三个多月,几乎每天都能接到不同科室医生的网上求助,很多病例在总院专家们的讨论和建议下得到了正确的诊治。如果基层医院有困难无法进一步诊疗,也会通过协同门诊帮助患者提前约号,转诊。”不仅如此,协同门诊的上线正与“健康徐州”的一些理念和要求不谋而合。
利用协同门诊,可以上传图片、检查资料,提出诊疗疑问,医生们可互相交流讨论,实现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医疗服务模式,对于基层医生提出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如何诊治的问题,总院专家能及时给与诊疗方案。基层医生和青年医生,也可以了解专家对疾病的诊断过程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诊疗水平,实现了全天候的会诊与交流,极大地方便了基层患者。
此举为推动基层医疗质量同质化和让患者享受到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提供了助力,也为更好更优地服务基层患者和培训基层医生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在医共体建设的大环境下,也能够进一步实现学科共建,有效助推分级诊疗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