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我们真正进行方舱“生活”,对于我个人而言是轻车熟路,而对于大部分队员来说是第一次真正的面对“敌人”,为了减轻战友们的恐惧心理,我带领大家共同入舱,入舱前挨个检查口罩的密闭性→帽子→防护服每一个细节,保证万无一失才能进舱。再次熟悉环境、床位及护士站各类物品的摆放,接下来就是接收新病人。除了大量现场接受病人,还有120车收治来的舱外病人。从患者被带到舱内,再到安顿好患者的一切,从刚开始对流程的陌生,到最后对各个处理流程及环节的熟悉,都离不开大家的辛苦付出。有的时候接班的都来了,交班的都不愿意走,说要再次检查一下自己的工作,不要给下一班的战友留下麻烦,这就是我们护理团队的工作精神!
十几天的方舱“生活”,大家都得到了历练,说不辛苦,都是假的,而看到出院患者越来越多,又感觉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是一名内科医生,个头小小的,体重48kg,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体重,但在入方舱半个月以来,这个体重我也没保持住,最近数字为46.6kg,好了,这不是重点。今天我已经完成出舱后的隔离休整,安全回家了,经历之后才发现,外面再高级的酒店都不如家里温暖,这段日子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4月18日上午首次入舱,大概熟悉了一下舱内的结构布局,了解大致情况。次日,便安排队员入舱投入工作,我们医疗队接管二区,两日内便收满了所有床位。刚开始,队员们不熟悉方舱的流程,面对不熟悉的环境,感觉穿脱防护服的要点也生疏了。在这里,高龄且具有多种基础病的人不少,面对这类人群,在每天监测核酸的情况下,我们一遍遍排查有高危疾病患者,做到心里有数。我们要牢记院感专家茅一萍主任的八字方针“系统安全,行为规范”,完美的防护,认真细致的工作,是方舱队员的必备能力,也成了我们抵御病毒入侵的武器,我们每个人必须严格把控每一个关口,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所有队员不怕辛苦,不论多晚,下班后回到住处都会自觉加强各个环节的训练,必须达标并熟练。
4月20日7点-13点,是我第一天入舱值班,一向胆小的我想到即将面对的陌生环境心里很忐忑,紧张。随着同组队员们一起,下了大巴车,洗手,更换口罩,一步步完成入舱前的防护准备。来到病人的床单元,年龄大的有八九十岁,他们听力下降,沟通起来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年龄小的有几岁几个月的,还有个别小朋友没有家人陪护,总是哭闹,发热咳嗽了,我们就变着花样哄着喂药。看着他们求助的目光,我感觉自己的责任重大,我们就是他们的心里安慰,我们要勇敢、自信,才会给患者带来信心和力量,抚慰他们焦虑和浮躁的情绪。
4月19日是我第一天入舱,穿上防护服那一刻就开始流汗了,进入方舱以后感觉更是闷热。那天一直在收治患者,连续不间断的办理入院、测量生命体征,电脑录入、各种宣教…防护服让行动更笨拙,面屏让视物不再清晰,双层橡胶手套给工作带来了不便,随之还有自身的汗流浃背,口渴难耐,这样的状态连续六个小时,是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庆幸的是,我们都经受住了考验,每个班次的工作都完成的井井有序。
接下来的实际工作中,我还参与了许多集体完成的工作,发动了许多年轻志愿者为病区患者分发餐食,教会他们如何完成床边消杀等工作。我们还组建了心理咨询组,进行舱内病区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收获了许多感谢与点赞!我们每位医疗队员严格遵守方舱医院的所有制度与流程,规范自身行为,严格落实手卫生,十几天的连轴转,直至患者清零关舱的那天,我们的医疗队伍依旧保持着“零感染,零差错”,圆满完成了方舱支援任务!
通过这次方舱医院的工作经历,我也懂得了团队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工作特殊,我们必须彼此信任与依赖,更加强化了我的团队意识,队友们进舱我们就是坚强的后盾,我们进舱,队友们又为我们保驾护航,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医疗队员之间配合默契,思想一致,这样的团队一定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此外,入舱工作的这段时间我的心态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由最初的害怕紧张到最后的冷静稳重,我懂得工作中的每一处都要精准细致,进行日常工作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防护,遇到风险要及时规避,出了问题要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