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新闻资讯 > 心血管病成国民死亡原因之首
心血管病成国民死亡原因之首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16-07-11 10:05:00    阅读量:1637次
[摘要]:根据国内外研究,脑卒中可防可控,对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减轻脑卒中疾病负担。本期,我们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颈动脉系统疾病等脑卒中高危因素,来谈谈如何有效地预防脑卒中。
    15年颁发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以下简称“指导规范”)指出,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国内外研究,脑卒中可防可控,对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减轻脑卒中疾病负担。本期,我们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颈动脉系统疾病等脑卒中高危因素,来谈谈如何有效地预防脑卒中。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之一,超过半数的脑卒中发病与高血压相关。亚太研究团队(APCSC)研究显示,血压水平与亚洲人群脑卒中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亚洲人群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53%。
  长期血压高于生理水平,易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脂质沉积,血管平滑肌增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改变,从而引起血管脆性增加,变窄变硬,形成血栓。而血栓、血管变窄等正是诱发脑卒中的关键因素。
  对正常人而言,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定期测血压,并建议改善生活方式调控血压水平,坚持低盐摄入、戒烟少酒、适当运动、充足睡眠等生活习惯。而对于高血压高危人群,我国目前开展的临床试验,主要以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断剂作为脑卒中一级预防药物。高血压指南对于脑卒中一级预防也以钙通道阻断剂为主,但这些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
  对于罹患过脑卒中的患者,调控血压的意义则比普通人群更重要。研究显示,各类降压药物的使用均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复发和死亡风险。
  糖尿病。近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患病率增加了近20倍,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以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更低,不同年龄段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也显著增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糖和脂类代谢障碍以及小血管损伤等都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同时由于凝血机制异常易导致血液黏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这些都可能间接诱发脑卒中。
  对正常人,建议定期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糖耐量。对糖耐量异常者,建议改善生活方式,包括低糖饮食、体重减轻7%、每周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慢跑、划船、爬坡和功率自行车等)不低于150分钟。
  对于已经罹患脑卒中的人群,必须检测血糖水平。血糖升高不仅可能源于糖尿病,也可能是脑卒中应激反应性高血糖。不管是否是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发病时高血糖必须尽快得到良好控制。脑卒中期间,血糖上升越高,预后越差。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包括胆固醇或甘油三脂水平异常升高,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研究发现,亚洲人群总胆固醇每升高1摩尔/升,脑卒中发生率增加25%。降低胆固醇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认为药物治疗是降脂治疗中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烟酸、树脂、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其中,他汀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可使首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降低20%左右。同时,应注意日常饮食,坚持低油脂、低热量摄入,以粗粮代替精加工粮,多食用新鲜蔬菜。
  心脏病。研究显示,约1/5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心源性血栓造成的。相比非心源性脑卒中,心源性脑卒中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损害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
  在临床中总结发现,心脏病引起脑卒中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心脏自身的病变或心脏瓣膜、心室壁及心室腔内的血栓,进入血液循环,阻塞了脑部血管造成脑栓塞;二是由于严重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脑灌注不足,脑部缺血,进而发生脑血栓。
  建议40岁以上的成年人定期体检,尽早发现心脏病。已确诊的心脏病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同时采用体育、饮食、药物及病因治疗等综合措施。部分房颤患者可以长期使用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颈动脉系统疾病。研究发现,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呈现正相关。经检查后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为中至重度(50%~99%)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他们每年脑卒中风险为1%~3.4%。药物治疗可使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降至1%以下。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判断脑、颈部血管狭窄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确诊颈动脉疾病的重要检查项目。
  建议定期体检,密切关注颈动脉系统疾病,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低盐、低脂、低热量的饮食习惯。患有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稳定斑块,每年复查,必要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