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接连监测发现猴痘病毒感染病例,猴痘病例有所增加。7月14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发布《2023年6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显示,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广东省报告48例、北京市报告45例、江苏省报告8例、湖北省报告2例、山东省报告2例和浙江省报告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什么是猴痘?猴痘病毒通过什么途径传播、传播速度如何?普通人群是否易感?日常如何做好预防措施?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既往主要发生于中部与西部非洲热带雨林国家。猴痘病毒于1958年首次在丹麦哥本哈根一实验室绿猴中发现,可引起实验用灵长类动物发病,因而得名为猴痘。其后在非洲动物血液标本检测时,发现许多非洲啮齿类动物有猴痘病毒感染。该病毒也可感染小鼠、大鼠和兔。1970年刚果(金)首次报告猴痘病毒感染人类病例。人们推测猴痘病毒已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感染人类数千年了。
2022年5月出现了全球疫情,2022年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2023年7月11日,全球已有112个国家(地区)报告了88288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包括149例死亡病例。96.2%的感染者为青壮年男性(中位年龄34岁),人际传播主要出现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世界卫生组织研判后于2023年5月11日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感染猴痘病毒有什么表现?
猴痘病毒感染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猴痘病毒潜伏期为5到21天,多为6-13天。一旦感染猴痘病毒,先是出现寒战、发热,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病后1到3天出现皮疹,多见于面部和四肢。皮疹会经历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期间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2至4周后结痂脱落,轻则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重则留下瘢痕,可长达数年。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呕吐和腹泻引起的严重脱水、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等。
猴痘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人的皮肤及黏膜病变渗出物、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及其它体液传播;也可通过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接触被感染的动物或人污染的物品和表面、长时间近距离吸入感染者的飞沫或飞沫核、母婴传播等传播。2022年5月以来的全球疫情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与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相比,猴痘的传播速度比较慢,但也可能出现局部的聚集性疫情。
猴痘病毒传染性强吗?
是否会造成大范围的传播?
猴痘在人类之间的传染性远低于天花。天花病毒的RO值(代表着有多少人能够被一名患者感染)为3.5-6,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2株的RO值为9.1-12.5。迄今为止,猴痘病毒的RO值一直小于1,传染性弱。根据6月份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流调结果,除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370多人,其中仅有一个人因与确诊病例同床居住感染,所以提示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较低,不会造成大范围的传播。
普通人群是否易感?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内容介绍,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但普通人群日常外出,正常工作、生活感染猴痘的可能性极低。
如何预防?
预防感染猴痘,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就是不要与有症状者密切接触。
(1)避免与疑似猴痘患者进行密切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
(2)避免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和材料,例如餐具、杯具、床上用品、毛巾或衣服等。
(3)避免在猴痘疫情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
(5)提高猴痘认知水平和防控意识,做好自我症状监测。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可疑动物和人员或猴痘病例的接触史或暴露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McCollum AM, Damon IK. Human Monkeypox. Clin Infect Dis. 2014;58(2):260-267.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Monkeypox Outbreak: Global trends. 2022; Available from: https://worldhealthorg.shinyapps.io/mpx_global/#1_Overview.3. 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06-274. 2023年6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