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支原体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频频登上热搜。秋冬季本就是儿童流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各类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不断对孩子们的健康发起一波波“猛攻”,免疫力迎来“大考”,家长们应该赶紧行动起来,帮助孩子们健康过冬!
健康时报图
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家长要当心
肺炎支原体感染潜伏期长达1~3周,发病之初无症状,家长需要提防孩子出现“隐性感染”,牢记以下“报警”症状,及时就医诊治,避免病情加重:
1. 发热: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提示病情较重①。
2. 呼吸道症状:干咳,持久地阵发性剧烈咳嗽,夜间加重,可伴有喘息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①②③。
3. 其他症状:头痛、乏力、咽痛、口腔溃疡、皮疹水泡、胸闷头晕等④。
支原体肺炎轻症做好几件事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轻症不需住院,但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遵医嘱检测血常规和炎症指标等,注意重症和危重症识别。③
1. 充分休息和能量摄入,保证水和电解质平衡。
2. 结合病情给以适当氧疗。
3. 正确服用退热药,对于有高凝状态并禁食者,需补充水和电解质。
4. 干咳明显影响休息者,可酌情应用镇咳药物。祛痰药物包括口服和雾化药物,也可辅助机械排痰、叩击排痰等物理疗法。③
学龄儿童最高发,免疫提升有方法
人自出生后,免疫力从稚嫩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中,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是重要的“培训员”,它们不断与人体免疫系统接触,并与之“对打”,使得免疫系统防御能力不断增强,帮助人体抵御呼吸道感染疾病。
免疫力是机体抵御外敌的“万能武器”,但儿童特别是学龄期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导致他们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再加上学校接触面广、人群聚集,使得呼吸道感染出现“大流行”。
因此,在流行期,提升免疫力是降低儿童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关键。除了健康饮食、科学睡眠、口罩隔离、减少出门以外,必要时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免疫调节剂来增强呼吸道免疫力,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⑤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2022年发布的《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诊疗路径》指出,免疫调节剂是预防性用药的主要种类,旨在减少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次数和严重程度。⑤
2017年发布的《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管理专家共识》同样指出,免疫调节剂是临床上比较有效的免疫调节手段。常用免疫调节剂包括:细菌溶解产物、脾氨肽、胸腺肽等。其中细菌溶解产物是目前研究证据等级最高的免疫调节剂⑥。也是目前我国大陆唯一明确可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的免疫调节剂⑦。
细菌溶解产物由常见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冻干溶解物组成,去除了细菌中的有害成分,保留了免疫活性物质,通过诱导体内免疫应答反应,可有效增强对病原体的防御力,显著降低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发生风险⑧。多项权威专家指南/共识推荐使用细菌溶解产物提升免疫力,预防呼吸道感染。⑤⑥⑨-⑬
值得提醒的是,免疫调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药物的使用方法也有差异,药物使用请严格遵照医嘱和药品说明书。例如细菌溶解产物需要每个月使用10天,连续3个月⑥,能够维持高免疫水平,并有效降低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发生率⑭⑮。
目前正是支原体肺炎流行期,家长们需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孩子们免疫力的提升,保证健康饮食、充足睡眠,适当按需科学地使用免疫调节剂,帮助他们抵御感染、健康过冬。
参考文献:
①潘长旺.《肺炎支原体肺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②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检验学组.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9,42(7)507-513.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2/16/content_5741770.htm
④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17):1304-1308.
⑤孙金峤,等.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2,37(03):161-168.
⑥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 等.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32(10):721-725.
⑦泛福舒中国说明书2023年版
⑧Del - Rio - Navarro BE, et al. Evidence - Based Child Health: A Cochrane Review Journal, 2012,7 2):629-717.
⑨曹玲, 等. 临床儿科杂志, 2022,40(10):770-781.
⑩Esposito S, et al. Microorganisms. 2020;8(11):1810.
⑪Consensus Intersocietaria 2020. La Prevenzione delle Infezioni Respiratorie Ricorrenti
⑫Edwards MR, et al. Allergy. 2018;73(1):50-63.
⑬Jartti T, et al. Allergy. 2019;74(1):40-52.
⑭Puigdollers JM et al. Respiration 1980,40:142–9
⑮廖嘉仪, 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4,16(05):508-512.
来源:健康时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