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骄阳四射,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使得中暑风险增加。暑热节气当令,当长时间暴露于热环境或剧烈运动后,体温调节功能出现异常,人体中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会遭到破坏,从而引发头晕、乏力、胸闷气促等一系列身体不适,危重者甚至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障碍。
1 重症中暑莫轻视
中暑按照症状轻重程度,一般分为三类: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射病是最为严重的中暑,表现为高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并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很高。一旦发生或者发现中暑,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降温,补充水和盐分,较为严重的情况应立即拨打120送至医院救治。
2 中医分型辩证施治
中医认为,夏季炎热,长期暴晒,暑热阳邪,侵入人体,直入气分可导致津气耗伤,甚或出现津伤、气脱、神伤的危重症候。
治疗上,常用的中暑中成药有藿香正气水、安宫牛黄丸、十滴水、仁丹等。辨证施治时,暑热伤及气分,治疗以清热益气养阴,方选白虎汤加减;气分暑热,当清热祛湿,宣通三焦,方选三石汤;暑伤气阴,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选清暑益气汤;暑入营血,当清营凉血,方选清营汤;暑热动风,则凉肝熄风,清热止痉,方选羚角钩藤汤。
3 暑热防护更重要
(1)增强体质。可以通过中医体质辨识、穴位贴敷、冬季膏方等方式调理体质。
(2)合理饮食。营养均衡、饮食清淡、补充水分。解暑食物有绿豆汤、凉茶、西瓜等。
(3)注意环境。穿着选择透气衣物,所处环境保持阴凉通风,尽量选择在清晨或黄昏时从事户外劳动。
(4)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衰弱者,暑热季节一旦出现发热不退,或合并有其他如乏力、精神状态改变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5)穴位按摩。可以起到醒脑开窍、缓解不适的作用。
人中穴:
位置:位于鼻子下端,上嘴唇沟的上1/3处与下2/3处的交界处。
作用:适当按摩此穴位可起到醒神开窍的功效,常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醒或昏迷的人群,可起到改善作用,同时对于中暑所引起的惊厥、昏迷也有一定缓解效果。
内关穴:
位置: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在中暑先兆或轻症中暑时,按摩此穴位可有效解暑。
太冲穴:
位置:在脚的背面,在脚的第一趾与侧趾中间向上滑行到足背动脉搏动处。
作用:通过按摩能有效缓解中暑的症状。太阳穴:位置:位于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处。作用:在中暑时按摩此穴位可起到清热散表的功效,对于中暑所引起的头痛、头晕、发热等症状,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 专家介绍
胡 斌
急诊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
江苏省预防医学会泌尿系统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抗癌协会前列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徐州市医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西医泌尿系统急性疾病如急性尿痛、急性血尿、急性高热、急性感染、急性肾绞痛、急性尿潴留等相关疾病诊疗;对中医淋证,如热淋、石淋、浊淋、血淋等,具有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