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的主要特点
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3.不属于躯体化障碍。
相关心理社会因素
1.重大生活事件;
2.精神应激和情绪反应;
3.个体易感性;
4.不良生活行为模式。
尽管心身疾病的微观机制尚未完全明晰,但从宏观层面看,心理应激因素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中介机制,继而影响躯体内脏器官而导致功能障碍及器质性改变。临床现状与挑战
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或即使意识到了精神心理因素,但缺乏有效专业的心理治疗,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单一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得不到有效处理,所谓治标但未治本。
在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医生往往专注于精神专科治疗,再加上精神科药物带来的一些不良反应,患者的躯体不适症状和器质性疾病常反复发作,长期困扰患者。心身疾病的分类与实例
根据美国心理生理障碍学会的分类,心身疾病广泛涉及多个系统,包括但不限于:
1.皮肤系统 神经性皮炎、搔痒症、斑秃、牛皮癣、慢性湿疹等。
2.呼吸系统 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神经性咳嗽等。
3.心血管系统 冠心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原发性高血压等。
4.消化系统 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溃疡性结肠炎等。
5.泌尿生殖系统 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等。
6.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
7.神经系统 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等。
8.其他 癌症、肥胖症等。
以上各类疾病,均可在心理应激后起病、情绪影响下恶化,心理治疗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
心身疾病最有效的治疗策略是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如针灸等)相结合的整合模式,同时融入中西医理念,并积极引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疗模式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心身疾病带来的双重困扰。
大众认知偏差
偏见与回避 由于对精神心理疾病的偏见,否认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在治疗上采取回避、否认等心理防御机制,影响治疗效果。
过度自我调适 认可心理因素致病的重要性,但盲目认为可以完全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解决问题,进而排斥药物治疗,使得病程反复迁延不愈。
祖国医学的心身疾病观
祖国传统医学很早就对心身疾病有了深刻的诠释,如天人合一理论强调个体与所处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动态平衡。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则诠释了躯体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心身一元论更是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哲学思想指导。心理及情绪的变化可以导致神经内分泌及内脏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而通过药物改变体内神经递质等理化因子的浓度,也能对精神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更加证明了心身同治的重要性。
心身疾病治疗的创新实践
整合医学模式的应用 徐州市中医院针灸脑病科心身疾病亚学科组,采用中西医相结合,药物、针灸、心理治疗等相结合的整合医学模式,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上独树一帜,不仅可以快速改善躯体症状,更兼具对心理因素的对因治疗。
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中医药的加入不仅发挥了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的传统优势,还通过增效减副的作用,增强了传统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了副作用,使得患者能够以更低的药物剂量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这种综合疗法不仅快速改善了患者的躯体症状,还深入治疗了心理层面的病因,实现了心身疾病的全面康复。专家介绍
谢玉艳
副主任医师
心理治疗师(中级)
中西医结合医学硕士
徐州市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淮海经济区神经内科专科联盟睡眠障碍专委会委员;徐州市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擅长脑血管疾病、面瘫、失眠等神经系统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断及治疗。尤其擅长运用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治疗各类心身疾病及心理障碍如睡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进食障碍、学习障碍、厌学及其它青少年儿童心理行为异常。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专项进修半年。
参与省自然课题一项,在国内及国际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合作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两篇,综合影响因子9.1。
心理治疗从业经历:流派取向:整合取向(动力学,认知行为,人本-存在,中医心理);个案经验:1500小时+,个人体验:50小时+,受督时长100小时+。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全天(门诊西三楼306),周一下午(针灸楼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