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在哪挂号?”11月21日凌晨3:12,徐州市中心医院新城院区急诊科,焦急的呼声打破了黑夜的宁静。
一名面色苍白、表情痛苦的男生被父母搀扶着,双手紧紧捂着腹部,表情极其痛苦。“儿子,坚持住,医生马上就来了!”一旁的母亲声音带着哭腔,父亲则是一脸的焦灼和担忧。
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徐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边确认患者意识是否清醒,一边与其他护士合力将男生抬上担架床。
“哐!”急诊抢救室的门急速打开,医护人员的脚步声和心跳监测器的滴答声交织在一起。伴随着轮床的滚动声,气氛非常紧张。“新收3号床,发热、血压不稳定。”护士紧随其后,报告着病人的生命体征。
“赵主任,急诊有位腹痛的患者,需要您来会诊!”
“好,我这就过来!”在急诊值班的普外科二病区副主任医师赵军抗闻讯赶来。
隔着一扇门,急诊候诊大厅里,男生父母焦急地等待着。作为无陪护病房,所有病患家属只能在大厅候诊椅等待,若病人有情况护士会走出抢救室与家属沟通。
赵军抗仔细观察影像胶片后对徐喨说:“这是粪石梗阻导致的急性阑尾炎,阑尾炎扩张严重,周围有大量炎性渗出,且阑尾位于腹膜后。要立即安排手术!”
“你们不要担心,孩子是典型的急性阑尾炎,这种病在急诊很常见。”赵军抗医生走到男生父母面前安慰道。接诊后短短十几分钟,男生便被推进手术室。
手术室外,男孩父母的脸上写满了担忧,他们紧握双手,不时地望向手术室的门。时间仿佛凝固,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凌晨4点28分,手术结束,赵军抗回到住院部继续值班。刚刚走出急诊手术室,赵军抗趁诊室没有病人的间隙,迅速到休息室吃了一块巧克力,冲了一杯速溶咖啡。
“刚刚那个男生是急性阑尾炎,这种急诊手术对我们来说是一台小手术,我今天24小时值班,明天上午还有台大型手术,为了提神,我一个月就能喝完一罐速溶咖啡,这些我都早已习惯了。”赵军抗医生告诉记者。
凌晨5:57,急诊抢救室内有了片刻的安静,徐喨、赵军抗及其他医护人员在各个病床前巡视,密切关注着抢救室内病人的情况。医生护士在诊室、抢救室之间来回穿梭,依稀能听到“嘀——嘀——”心电监护仪的蜂鸣声回荡。
初冬的寒冷和困意阵阵袭来,有的家属抱着双臂坐在候诊椅上闭目养神,有的则在抢救室外的走廊上来回踱步……
这样的场景,时刻在凌晨的急诊室内外上演。
赵军抗医生告诉记者,深夜工作,体力确实不如白天,但一般在非常忙碌、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候,是感觉不到累的,只有在空闲的间隙,双眼才会有阵阵酸痛。
面对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节奏,徐喨坦言:“其实,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间赶来医院,一般都是身体难以承受病痛,或者突发意外才会选择去医院,所以夜间值班,更应当全力以赴。”
这时,一阵120救护车的鸣笛声打断了对话。和记者挥了挥手,徐喨扭头跑向了刚刚运送过来的患者身旁。天还没亮,急诊“守护者”们的挑战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