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超重、肥胖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问题。体重,就像是我们身体的“能量库”。如果“能量库”超载(超重或肥胖),身体就会不堪重负,引发各种健康问题。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与2002年相比大幅增长。超重肥胖不仅影响外观,更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以下简称《原则》),旨在提升体重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今天,我们结合《原则》核心内容,为您总结科学管理体重的健康要点。
您的体重健康吗?
从BMI和腰围评估开始
1、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体重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计算方式为:体重(kg)÷身高的平方(m²)。根据《原则》,我国成人BMI标准如下:
体重过低:BMI<18.5
正常体重:18.5≤BMI<24.0
超重:24.0≤BMI<28.0
肥胖:BMI≥28.0
2、腰围是判断中心型肥胖的另一关键指标。若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则提示内脏脂肪过多,需警惕代谢疾病风险。
此外,对于 7 岁以下儿童,用年龄别 BMI 的标准差来评价;7~18 岁儿童青少年则依性别年龄别 BMI 筛查超重肥胖;BMI 也作为妊娠期妇女体重增长范围的标准;80 岁以上高龄老人,建议 BMI 适宜范围为 22.0~26.9kg/m²。
相关评估表详见下图
饮食+运动
是科学减重的核心
《原则》强调,“生活方式干预是体重管理的基石”,需长期坚持、循序渐进。
1、饮食管理
控制总热量:每日减少500~1000千卡,或总热量减少30%,同时保证碳水化合物(50%~60%)、脂肪(20%~30%)、蛋白质(15%~20%)均衡摄入。
优化膳食结构:主食以全谷物为主,增加蔬菜水果,选择低脂肉类(如鱼虾、去皮鸡肉)。超重者可尝试高蛋白饮食(蛋白质占比20%~30%)或间歇性能量限制(如每周2天低热量饮食)。
避免高糖高油:减少甜食、含糖饮料及油炸食品,烹饪多用蒸、煮、拌,少用煎、炸。
2、运动干预
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逐步增至250分钟/周。
结合抗阻训练:每周2~3次力量练习(如深蹲、举哑铃),可维持肌肉量,提升代谢。
特殊人群需谨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宜强度,切忌平时不运动,偶尔高强度、长时间运动,以避免运动风险。
特殊人群
的体重管理建议
《原则》针对不同人群提出个性化方案:
儿童、青少年:6~17岁每日需累计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限制电子产品使用,保证充足睡眠。
孕产妇:孕期需按BMI调整体重增长(如正常BMI者孕期增重8~14kg),产后逐步恢复孕前体重。
老年:BMI建议维持在22.0~26.9kg/m²,饮食易消化、多蛋白,运动以低强度有氧和平衡训练为主。
职业人群:减少久坐,利用工间操、步行通勤增加活动量,单位可提供健康食堂和健身支持。
医学干预:
何时需要专业医生帮助减重?
若通过3~6个月生活方式干预仍无法减重5%,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可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考虑:
药物治疗:适用于BMI≥28 kg/m²且经过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减重5%,或BMI≥24 kg/m²且合并至少一种肥胖相关并发症(高血压、高血糖症、高脂血症、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病、体重相关骨关节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手术治疗:重度肥胖(BMI≥32.5 kg/m²)或者27.5kg/m2≤BMI<32.5kg/m2且存在肥胖相关并发症,经改变生活方式和内科治疗无效者,但需专业医生严格评估手术风险与获益。
您的
健康行动指南
1、定期监测体重、腰围,记录饮食和运动。
2、三餐规律,三餐定时定量:早餐占30%、午餐40%、晚餐30%。
3、每日饮水充足,戒烟限酒,保持7小时优质睡眠。
体重管理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生活方式的革新。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科学方法守护健康,共同迈向“健康中国2030”!
健康体重
专业支持
国家卫健委指出,体重管理需建立“院内诊疗+院外管理”全流程模式。多年来,徐州市中心医院始终关注体重相关疾病的防治工作,已开通肥胖与减重专病门诊(内、外科)、运动医学门诊、营养科门诊等专病门诊,每周由专业医生常态化坐诊,为市民提供个性化方案。
1 肥胖与减重专病门诊(内科)
耿厚法
内分泌科主任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青年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徐州市拔尖人才,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研修学者,北大医学部访问学者。
擅长:糖尿病、糖尿病足MDT、甲状腺MDT、垂体及肾上腺疾病;儿童生长发育;女性更年期;电解质紊乱;Turner、Kallmann等内分泌相关综合征;戈谢病、庞贝病等罕见病。
学会任职:江苏省医学会内分泌专委会青年委员、省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委员、省老年医学会内分泌专委会委员、省罕见病分会内分泌学组委员、徐州市内分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课题成果:主持江苏省市/市级科研课题4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荣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8项,省/市级新技术引进奖2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
门诊时间:周一全天
门诊地点:本部2号楼3楼内分泌诊区7诊室
2 肥胖与减重专病门诊(外科)
谢志远
胃肠外科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营养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徐州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医学会普外科分会减重代谢学组委员。参与及主持省市级课题5项。
擅长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包括腹腔镜胃旁路手术及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等,胃食管反流病、重度功能性便秘的微创外科治疗,胃癌、结直肠癌的外科治疗。
门诊时间:周五全天
门诊地点:本部2号楼2楼胃肠外科诊区9诊室
3 运动医学门诊
冯仕明
骨关节外科病区副主任
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运动处方师
徐州市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医学博士,博士后。徐州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德国、意大利运动医学中心公派访问学者,留学回国人员。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三层次人才,江苏省卫生拔尖人才,江苏省青年医学重点人才,徐州市医学重点人才,徐州市拔尖人才,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国际会员,欧洲足踝外科协会(EFAS)国际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足踝外科工作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显微足踝专委会委员,亚太足踝外科医师协会委员中国区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骨与软骨再生修复专委会委员,中国医促会整形美容外科分会瘢痕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康复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运动促进健康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委员,徐州市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徐州市医学会运动创伤学组组长,徐州市医学会关节镜学组副组长,徐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通讯编委,《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青年编委,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国际编委(SCI杂志)。
主持国家、省、市级课题9项,8项为关节镜技术相关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江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5项,徐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10项(一等奖4项)、淮海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论文71篇,其中SCI论文22篇(1区TOP期刊论文5篇;2区期刊论文8篇)、中华论文42篇。为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等国内外15种杂志编委或审稿专家,以第一完成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牵头制定运动医学国际实践/循证指南3部、牵头制定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加速康复外科方案专家共识1部。研究成果被纳入国际指南和国家共识
专长:专攻运动医学(踝、肘、肩、膝、髋、腕关节疾病及运动损伤的关节镜微创治疗),师从国际著名运动医学专家、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运动医学院院士Maffulli教授。研修于美国、德国、意大利运动医学中心,对于骨科疾病的关节镜微创治疗及快速康复具有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踝和肘关节疾病的关节镜微创治疗,多项技术填补淮海经济区空白。
门诊时间:周二、周五全天
门诊地点:本部2号楼2楼骨科诊区
4 营养科门诊
李瑞红
营养科主任
主任医师(三级正高)
注册营养师,医学硕士,徐州市中心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徐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优秀带教老师,江苏省临床营养建设管理先进个人,江苏省医院协会分支机构优秀工作者。
专业方向:临床肠内与肠外营养治疗。擅长:重症胰腺炎、消化道瘘、不全性肠梗阻及各类危重病的肠内与肠外营养治疗;糖尿病、肾病、肿瘤等疾病的营养诊疗;肥胖人群的医学营养减重;孕期体重管理与血糖控制。
学会任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临床营养专业质控中心成员,江苏省医院协会临床营养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曾获“徐州市拔尖人才”称号,江苏省“卫生拔尖人才”称号,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
营养减重门诊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
门诊地点:本部2号楼3楼内分泌诊区5诊室
孕期营养与体重管理门诊
门诊时间:周三下午
门诊地点:本部2号楼4楼产科诊区9诊室
关注健康,从管理体重开始!
参考资料:
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的通知》
2.《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