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新闻资讯 >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药科普 | 您有一份来自中药房的用药科普,请查收(上篇)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药科普 | 您有一份来自中药房的用药科普,请查收(上篇)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5-02-21 11:38:00    阅读量:12867次
[摘要]:徐州健康:您有一份来自中药房的用药科普,请查收上篇中草药是中医遣方用药的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中药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

  您有一份来自中药房的用药科普,请查收

  上篇

  中草药是中医遣方用药的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中药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人对于中药存在着一些知识盲区,关于中药有哪些不得不知的事情呢?

  一

  中药、中药材、中药饮片的概念区别

  中药的定义为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中医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的总称。包括过去的饮片、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以及现在的一些片剂、胶囊剂、针剂、喷雾剂等新剂型。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中药材是在原产地以传统方式采收、加工的半成品或成品。

  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炮制的制成品,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中药饮片与炮制密不可分,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炒、炙、煅、煨、煮、蒸等。

  中医临床用来治病的药物是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而中成药的原料亦是中药饮片并非中药材。

  二

  中药的性能(药性理论)简介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了解一味中药,首先要了解中药的性能,如白芍,气微寒,味苦、酸,归肝、脾经,质沉降,功能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三

  中药的煎煮

  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煎煮法论》中说道:“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1.煎药容器

  煎药宜选用砂锅、搪瓷锅、不锈钢器皿。忌用铜、铁、铝锅。

  2.煎煮方法

  (1)煎药用水:煎药用水以洁净、少含矿物质或其他杂质为原则,纯净水、自来水均可。

  (2)浸泡:第一煎之前加冷水浸泡,花、茎叶、全草类为主的药材可浸泡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等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但浸泡的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败。第一煎加水量超过药物表面3~5cm。第二煎无需浸泡,加水量超过药物表面1~2cm。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第一次煎出药液的多少来适当调整二煎加水量。还可以按照每克中药加水10mL计算加水量,取70%用于第一煎,剩余的30%用于第二煎。

  (3)煎煮:浸泡后中药选择用武火(大火)煮沸后,转文火(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状态并适当搅拌。每剂药需煎煮两次。一般药物头煎沸后文火煮30分钟左右,二煎沸后20分钟左右;感冒药头煎沸后文火煮20分钟左右,二煎沸后15分钟左右;补益药头煎沸后文火煮40分钟左右,二煎沸后30分钟左右;两次药液混合后,分早晚两次服用。汤剂煎煮两次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90%。

  3.特殊药物的煎煮

  先煎:有毒中药饮片或矿物类、贝壳类、角甲类中药饮片可先煎30分钟-1小时左右。如附子、寒水石、珍珠母等。

  后下:含挥发油成分药物一般在头煎煮好前5-10分钟放入,如薄荷、砂仁、豆蔻、沉香。也有一些药物因久煎有效成分破坏或产生毒性物质需二煎放入同煮10分钟左右,如大黄、番泻叶、钩藤、苦杏仁。

  包煎:药物因有绒毛或含淀粉、粘液质较多、或易浮于表面或沉入锅底、或易使药液浑浊需用纱布或无纺布袋包起来后再同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如旋覆花、辛夷、滑石粉、海金沙、车前子、葶苈子、蒲黄等。

  另煎:贵细药物需单独煎煮,煎煮后药液另服,或者和其它煮好的药液混合服用。如红参、西洋参。

  烊化:胶类药物隔水加少许黄酒蒸化后兑入煎好的药液中同服。如阿胶、鹿角胶。

  冲服:药物(粉剂)冲入煎好的药液中混匀同服。如三七粉、芒硝。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药物需要根据其不同功效采用不同的煎煮方法,如大黄,当取其泻下功效时则需后下,因久煎会导致起泻下作用的蒽醌类成分分解成无泻下作用的成分,而当取大黄其他功效如活血化瘀时则无需后下。

  四

  中药的服用方法

  中药一般宜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滋补药、补虚药、病在下焦者(胃、肝、肾等脏疾患)宜饭前服,可使药性下行,不受胃内食物影响;苦寒、质重、消食药、病在上焦者(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可使药性上行,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安神药宜睡前服;驱虫药、泻下药宜空腹服。

  解表散寒类、活血化瘀、真热假寒类药宜热服,清热解毒类、止血、凉血、止呕、真寒假热类药宜冷服。

  成人一般一次服用200mL左右,儿童一次可服用75~150mL。老人、儿童、脾胃病者可少量多次服,以免影响饮食。

  作者简介

  刘芳:主管中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药师

  刘磊:主任中药师,执业中药师。

  中药房

  - 地址 -

  徐医附院本部门诊2楼

  - 时间 -

  周一至周五8:00-12:00;13:30-17:00

  - 咨询电话 -

  0516-85802226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