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个月,62岁的徐阿姨十分心烦。反复低热2个月,体温始终波动于37°C-38.5°C,还有乏力、食欲减退的症状。
“去了多家医院,做了好多检查,都查不出原因,用药治疗也没效果,这别是生了什么大病。”徐阿姨和家人十分不解与郁闷。
在朋友的推荐下,徐阿姨来到徐州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在完善检查后,发现患者炎性指标明显增高。“这是典型‘发热待查’,我们经常碰到这样‘走投无路’的病人,很是棘手。”当常规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无法明确发热原因的时候,PET-CT可能就是找出元凶的希望。鉴于徐阿姨的既往病史和检查资料,临床医生建议徐阿姨做一次全身PET-CT检查。
PET-CT提示:全身多处(头臂干至右侧颈总动脉及右侧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及左侧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全程及两侧髂总动脉)动脉壁增厚伴葡萄糖代谢异常增高,考虑为炎性改变所致,提示这些地方为炎症活动核心区。
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检验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大动脉炎”。查清楚病因后,临床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优先强化该部位抗炎治疗,经规范治疗后,徐阿姨的体温下降,病情好转,目前已痊愈出院。
PET-CT
拨开不明原因发热的重重迷雾
“发热”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病症。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发热背后很可能存在着复杂的病因,揪出“病根”才是关键。大多数人认为发热的原因是感染,觉得吃点消炎药、退烧药就可以。
事实上,发热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临床上将发热的病因分为5类: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其他疾病和不明原因。其中,不明原因发热(FUO),是让临床医生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PET-CT如何对
不明原因发热诊断发挥作用?
PET-CT是高端的分子影像诊断设备,被誉为医学影像学”皇冠上的明珠”。PET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可以提供功能和代谢等分子信息,CT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可提供精细的解剖和病理信息,PET-CT就是将两者完美结合,使两种成像技术的优势互补。
PET-CT所用的示踪剂18F-FDG是葡萄糖类似物,当患者因肿瘤、感染与炎症而导致不明原因发热时,肿瘤细胞和炎症细胞往往高表达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导致18F-FDG在病灶内大量聚集,从而精准对发热待查患者进行定性、定位、定因,及时发现身体里的隐藏“炸弹”。并且,PET-CT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代谢变化,确定引起发热的病变位置,为病理检查提供精准的穿刺靶区;如果是肿瘤性质的发热,还可一并进行肿瘤疾病的全身评估。
因此,这种高级别的影像检查方法,不仅可对不明原因发热进行早期诊断、指导治疗方案,还可以评价疗效等多种用途,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重要帮助。
PET-CT地址:本部一号楼负一层
预约电话:0516-83956590
本文作者
朱峰
核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徐州医学院,从事核医学影像诊断20余年,具备扎实的专业和业务能力,熟练掌握核医学各种检查技术及诊断相关工作,熟练掌握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影像诊断,拥有丰富的核医学诊断及治疗经验。2005年后专心于PET-CT影像的诊断、研究。擅长PET-CT肿瘤影像的诊断。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参编论著三本。获得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及徐州市卫生局医学新技术引进奖各一项。
学会任职:江苏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放药学组委员,徐州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徐州市核学会淮海经济区技术协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徐州市核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