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男性健康 > 徐州市中心医院成功救治主动脉夹层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
徐州市中心医院成功救治主动脉夹层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5-04-02 09:18:00    阅读量:7346次
[摘要]:淮海名医:近日,徐州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重症医学科(ICU)、胃肠外科等科室紧密协作,成功救治了一位主动脉夹层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该病例的成功救治,体现了徐州市中心医院多学科协作

  近日,徐州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重症医学科(ICU)、胃肠外科等科室紧密协作,成功救治了一位主动脉夹层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该病例的成功救治,体现了徐州市中心医院多学科协作对高难度危重大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

  多学科协作第一“战”

  血管外科“拆弹”,1小时微创隔绝夹层

  2月15日凌晨,一名43岁的患者张先生(化名)被紧急送入徐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他面色苍白,浑身冷汗,捂着腹部痛苦呻吟:“医生,我肚子疼得像被刀割,还拉了两天黑便!”急诊科医生迅速进行初步评估:患者体重200斤,入院时,血压波动剧烈,心率增快,面色苍白,呈现休克前兆。紧急完成主动脉CTA检查,结果让所有人心头一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撕裂范围从颈动脉一直延伸至双侧髂动脉,情况十分危急!

  徐州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杨继武表示,主动脉是心脏直接发出的大动脉,是人体最粗的血管,也直接承受心脏泵出的高压血流。主动脉夹层就像身体里最粗的“主水管”内壁裂了个口,高压血流冲进管壁中间,直接把血管撕成两层。所以患者会突发刀割样胸背剧痛,疼到冒冷汗甚至晕厥。被撕开的血管在高压血流的不断冲击下可能像“引爆炸弹”一样让血管爆裂危及生命。更凶险的是,患者同时合并消化道大出血,低血压状态虽可暂时减轻主动脉壁压力,却可能导致重要器官缺血衰竭,治疗矛盾极其突出。因此,一旦发病必须立刻送医,大多数需要紧急手术修补血管。

  常规情况下,此类患者需先稳定血压再手术,但该患者血压极难控制:升压会加重夹层撕裂,降压则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恶化。经过多学科会诊,征得家属同意后,团队决定立即行“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用微创技术封堵撕裂口。

  杨继武团队为患者实施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通过股动脉穿刺,在DSA引导下将覆膜支架精准释放于病变血管段,封堵夹层破口,恢复真腔血流。手术仅用1小时便顺利完成,支架释放位置精准,术后造影显示夹层被有效隔绝,血流恢复通畅。

  多学科协助第二“战”

  “术中小肠镜”彻底止血

  术后,患者转入ICU治疗,但危机还未解除,为了尽快找到出血原因,胃肠外科权斌主任医师团队与消化内科张葆主任医师团队紧急会诊,排除胃和大肠出血后,联合为患者实施“术中小肠镜”剖腹探查。

  这是一种结合外科手术与内镜操作的创新诊疗手段,其核心特点在于能够实时、直观地探查小肠全程,精准定位隐匿性病变,尤其在开腹或腹腔镜手术中实现"手眼协同",通过内镜光源引导外科切除范围,显著提升复杂小肠疾病的诊疗效率。其技术难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小肠冗长迂曲、肠壁薄且易痉挛,需具备高超的镜体操控能力以避免穿孔;二是要求内镜医师与外科团队在有限手术空间内精准配合,动态调整患者体位与镜身进退;三是需在麻醉安全窗口期内完成全小肠探查,同时兼顾病变处理与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平衡。这对多学科协作和应急预案提出了极高要求。

  术中发现患者小肠中段约50厘米肠管呈团状黏连,局部肠壁充血水肿,黏膜可见活动性出血点,团队迅速切除坏死肠段并吻合健康肠管,术中循环稳定,未出现血压剧烈波动。

  术后,患者再次转入ICU,经过密切监护与康复治疗,于3月初顺利转出ICU,并在普通病房继续接受康复治疗。目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已顺利出院。

  多学科协作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杨继武表示,患者张先生的病情之所以如此凶险,主要面临三个关键难题:

  1 首先,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犹如"双刃剑"——传统降压策略可能加重肠缺血,而维持血压又会增加夹层破裂风险,需要精细的个体化平衡;

  2 其次,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复杂多样,需要快速、精准找出症结止血;

  3 最后,肥胖因素显著增加了救治难度,不仅体重会影响手术操作,患者术后更易出现感染、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临床决策面临巨大挑战。

  “这类患者能存活,靠的不是一个科室,而是整个医院的协作链条。”从急诊到手术,从ICU到术后康复,每一步都精准踩在“生死线”上,体现了团队的精确判断与精准救治能力。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