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新闻资讯 > 徐州市中心医院丨中青年高血压:不疼不痒但并非无害
徐州市中心医院丨中青年高血压:不疼不痒但并非无害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5-04-23 09:18:00    阅读量:6137次
[摘要]:徐州健康:“我才28岁,怎么血压就高了?”“不头晕就不用管吧?”凌晨两点,程序员小李揉了揉酸痛的颈椎,顺手拿起桌边的可乐猛灌一口。体检报告上“血压145/95mmHg”的提示,被他随手扔进了抽

  “我才28岁,怎么血压就高了?”“不头晕就不用管吧?” 

  凌晨两点,程序员小李揉了揉酸痛的颈椎,顺手拿起桌边的可乐猛灌一口。体检报告上“血压145/95mmHg”的提示,被他随手扔进了抽屉——毕竟不痛不痒,能有什么问题?这样的场景正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写字楼、互联网公司、创业园区反复上演。 

  《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明确指出:我国18-49岁中青年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3.3%,但知晓率不足40%,控制率更低于10%。这意味着,每10个年轻人中至少有1人血压超标,而其中6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患“慢性病”。

  今天我们就请徐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医生来揭开青年高血压的真相。

  一

  中青年高血压的现状:年轻化≠无害化

  数据警示: 

  患病率激增:过去30年,青年高血压发病率增长超过3倍。

  隐匿性强:70%患者无症状,首次确诊即伴随靶器官损害者占15%。

  代谢异常普遍:超重(BMI≥24)人群高血压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2倍。

  典型高危人群: 

  长期熬夜的职场从业者 

  高盐高糖的外卖依赖者 

  久坐少动的办公室白领 

  长期承受房贷、育儿压力的“双职工”家庭

 二

  无声的血管杀手:危害远超想象

  青年高血压的“温水煮青蛙”效应,源于其独特的病理特点: 

  1. 血管弹性尚存: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持续高压正在损伤血管内皮,为后续动脉硬化埋下伏笔。

  2.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压力、熬夜导致的激素紊乱,直接推高晨起血压,加重心脏负担 。

  3. 靶器官早衰:研究显示,未经控制的青年高血压患者,10年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风险增加4倍,肾功能下降风险提高3.5倍。 

  临床案例: 

  32岁的张女士,因“体检发现血压高”就诊。虽然无不适感,但心脏超声已显示左心室肥厚,尿微量白蛋白超标。医生直言:“您的血管年龄已相当于50岁人群。”

  三

  诊断标准:年轻人千万别拿老年人的

  标准安慰自己

  核心原则: 

  1. 诊室血压测量≥140/90mmHg即确诊(非同日3次测量)。

  2. 动态血压监测更精准:白天平均≥135/85mmHg,夜间≥120/70mmHg。

  3. 警惕“隐匿性高血压”:约20%患者诊室血压正常,但动态监测或家庭自测超标。

  特别注意: 

  年轻人血压≥130/80mmHg即属“正常高值”,需要立即启动生活方式干预!

  四

  如何防治:生活方式调整是核心

  《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强调: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应接受至少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无效后再考虑药物。 

  科学干预方案: 

  1. 饮食控制:

  限盐:每日钠摄入<5g(约一啤酒瓶盖)。 

  DASH饮食:高钾低钠、高膳食纤维、优质蛋白+低饱和脂肪、足量钙镁,就是多吃全谷物、蔬菜、低脂乳制品、豆制品,每周2次深海鱼,少油、少盐、少糖饮食。

  限酒:男性每日酒精<25g(约250ml红酒,白酒1两左右),女性还要减半。 

  2. 运动坚持: 

  有氧运动:每周5次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次30-40分钟,可分2次完成。  

  抗阻训练:每周2次哑铃/弹力带练习,每次20分钟。 

  避免误区:血压≥160/100mmHg时禁止剧烈运动。

  3. 压力管理:

  正念冥想:每天10分钟呼吸训练。 

  睡眠管理:保证23:00前入睡,睡眠时长7-8小时。

  五

  药物治疗:科学用药不踩坑

  当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足时,需遵专业医生医嘱选择药物: 

  1. 首选药物:ACEI/ARB类(“沙坦类”、“普利类”降压药)适合合并肥胖、糖代谢异常者。  

  2.联合用药:血压≥160/100mmHg可直接启动两种药物联合。  

  3. 动态调整:每2周复查,避免“吃上药就万事大吉” ,根据血压情况还需及时调整药物。

  提示:

  高血压治疗的专业科室是“心内科”“心血管内科”或“高血压门诊”专病门诊。

  降压药的作用是帮你把血压长期稳定的“压”在达标线以内,而血压是会随着季节、身体状态甚至情绪波动的,因此定期测量,定期复诊是必须的。

  六

  预防指南:给血管穿上“防弹衣”

  1. 血压自测:30岁以上每月测量血压,优选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2. 体重管理:BMI控制在18.5-23.9,腰围(男)<85cm /(女)80cm。  

  3. 职场防护: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设置手机提醒喝水 。

 七

  破除五大认知误区

  1. 误区:“年轻人血压高点没关系” 

  真相:青年时期的高血压,未来发生脑梗的风险增加2倍。 

  2.  误区:“没有头晕就不用治疗” 

  真相:头痛头晕往往出现在血压急剧升高时,无症状者更危险。 

  3. 误区:“喝红酒能软化血管” 

  真相:任何酒精都会损伤血管内皮,所谓“益处”远低于害处。 

  4. 误区:“血压正常就能停药” 

  真相: 随意停药会导致血压波动,比持续高血压更易诱发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中青年高血压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拆弹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从今天开始,放下手中的奶茶,关掉凌晨的电脑,给血管一次重生的机会。请您记住:治疗的最佳时机,永远是“现在”。

  参考资料:

  1. 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组. 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3, 31(2): 101-108.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 28(1): 1-56.

  韩冰

  心脏病诊疗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 

  徐州市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 

  医学博士后   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1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医疗系,1994年至1997年在同济医科大学攻读研究生,获医学硕士学位,2005年至2008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做博士后工作,专门从事房颤及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临床治疗及研究工作。主要社会兼职包括:江苏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房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等。

  擅长心律失常、瓣膜病、心力衰竭的临床及介入治疗。在苏北地区最早独立开展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多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至今独立或指导他人完成此类手术10000例以上。在房颤消融方面首创了“超大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式”,在病理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方面首创了“起搏时S-Q间期指导的基质消融策略”。在国内最早开展“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联合房颤导管消融一站式手术”,在国际上首创“经肺动脉消融房性心律失常”技术。在苏北地区率先开展“经心包心外膜消融室性心动过速”,并做了重要技术改进,先后在河南、山东、上海等十余家省市级医院做技术推广。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门诊地址:2号楼门诊楼3楼306室

  阮宏云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副主任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毕业于苏州大学,现为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分结构性心脏病组委员,江苏省老年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康复专业委员,徐州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兼工作秘书。  

  自2010年开始从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擅长于结构性心脏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顽固性高血压)微创介入治疗、肺动脉高压规范诊治和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治。已独立完成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等)介入治疗1500余例。作为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核心成员,熟练掌握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左心耳封堵术等微创介入治疗。率先在淮海经济区开展肺动脉高压规范化诊治,带领团队获得首批“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肺动脉高压专科联盟达标中心”。率先在淮海经济区开展经肘正中静脉分侧行“肾上腺静脉采血”精准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经皮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全天

  门诊地址:2号楼门诊楼3楼304室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