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不再是“老年病”:
三四十岁为何频发脑梗死?
“30岁程序员加班后突发偏瘫”“36岁电竞选手确诊中风”......这类新闻近年来频频引发热议。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25岁以上人群终生中风风险达24.9%,更令人震惊的是,国内青年卒中(18-45岁)占全部脑卒中的9.77%-13.44%,且每年还有递增趋势。动脉粥样硬化这类“老年病”的进程,在当代年轻人身上竟提前了10年!
知识拓展:
什么是“中风”和“脑卒中”?
古人发现有类疾病发病很急,病人前一刻还在正常说话或行走,下一刻就瘫痪、失语,甚至倒地不起,就像是被一阵“邪风”吹倒了似得,因此称之为“中风”。而卒中是舶来词,源于英文“stroke”(翻译为“卒中”)有层意思是“被棒击”,描述一类疾病发病突然,就像被人一棒子击倒似的,和中文的“中风”异曲同工,都是指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病。
血管的“加速折旧”:
当代青年的五大健康负债
1. 代谢系统紊乱:
高糖奶茶、油炸宵夜、含糖饮料让90后的血管比父辈更早老化。研究发现,长期高糖饮食者脑血管病变进程快5-8年,舒张压(低压)>90mmHg的年轻高血压患者中风的风险是同龄人4.2倍。
2. 生物钟紊乱:
凌晨一点的手机荧光抑制褪黑素分泌,长期熬夜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数据显示,睡眠不足6小时者动脉硬化风险增加27%。
3. 血流动力学危机:
久坐让血液流速下降,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更可怕的是,30岁以上青年中,相当部分已存在颈动脉等部位的斑块,这些"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脱落堵塞脑血管甚至动脉夹层。
4. 化学毒害累积:
如每支香烟含数百种化学物质,尼古丁等物质使皮肤血管、心脏冠脉血管收缩;可影响血脂、血糖代谢;可加重炎症反应;可直接损伤血管壁。
5. 情绪风暴侵袭:
长久的较大精神压力可使皮质醇水平升高,有研究发现重度抑郁症患者动脉硬化风险增加。这种"心理血栓"比生理血栓更隐蔽。
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
这些症状千万别硬扛
1. 一过性黑蒙:眼前突然发黑,数秒恢复(可能是视网膜动脉缺血)
2. 旋转性眩晕:像坐过山车般天旋地转(可能是小脑、脑干供血异常)
3. 打字突然错乱:手指不听使唤或键盘记忆消失(可能是运动皮层缺血)
4. 笑起来嘴歪了:单侧面肌无力导致吸管漏水(可能是面神经中枢损伤)
5. 说话语无伦次:突然词不达意或理解障碍(可能是语言中枢受累)
记住“120”口诀:
“1”指1张面孔,观察患者面部是否对称,有无嘴歪眼斜;
“2”指上下肢体,查明患者有无一侧肢体麻木无力;
“0”指聆听,与患者对话,观察是否表达困难。
一旦发现异常,身边人要立刻拨打120送医。
记住黄金救治时间:4.5小时
并且越早越好,每延误1分钟就平均有上百万个神经细胞死亡。
破除认知误区:
这些“常识”正在害人
误区1:“颈动脉超声正常=不会中风”
真相:30%青年卒中源自心脏卵圆孔未闭或血管痉挛。
误区2: “血脂正常不用吃药”
真相:部分卒中高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需控制<2.6mmol/L,甚至更低,体检报告“正常”≠达标。
误区3:“保健品能替代药物治疗”
真相:鱼油并不能替代他汀等降脂药,辅酶Q10对动脉斑块无明确效果。
血管健康管理指南:
给青春上道“防护锁”
1. 精准监测:
30岁起,建议每年要定期体检,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等指标,如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2. 饮食重构:
要注意科学的饮食结构,注意食物的多样化,多吃应季食材,整体遵循低盐低脂、优质蛋白、多样化的饮食结构,少吃油炸食品,尽可能避免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3. 科学运动:
采用“3-5-7”原则:每天3次5分钟运动(如慢跑、深蹲、开合跳等),每周保证150分钟有氧+2次抗阻训练,并尽可能保证均匀分摊运动时长,坚持每日运动25-30分钟。
医生介绍
陈国芳
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
卒中中心执行主任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任医师
国家级神经病学专业住培基地主任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脑血管病现代诊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认知障碍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徐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主持江苏省及徐州市医学领军人才项目、科技计划项目等,参与国自然、“十三五” “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合作项目、国际临床合作项目ENCHANTED, SAVE, INTERACT2, INTERACT4等研究。获得江苏省卫计委医学新技术引进一、二等奖,徐州市科技进步奖;淮海科技进步奖和徐州市卫生局新技术引进奖多项。
擅长脑卒中,认知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
门诊时间: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全天,本部332诊室
高级专家门诊时间:周五上午,新城院区高级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