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一种新的业态和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的普适特性延伸到医疗健康服务行业,能够为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有效支撑。“互联网+健康”融合式发展,对推动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模式转变,促进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它是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有效途径。省内各地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影像、检验检查中心,在医疗集团内部通过网络信息系统,由大医院为基层集中读片、开展远程会诊等,切实帮助基层解决了许多问题,提高了基层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是推动预防为主、医防结合的有效手段。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养老等其他健康相关机构之间,面向城乡居民,建立起信息共享渠道,协同开展疾病监测、慢病随访、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等全过程、连续性的健康管理与服务,有效推动传统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转变,落实预防为主、医防结合工作要求,促进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提高。
再次,“互联网+健康”也是新常态下以创新加快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重要内容。围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群众切身需求,创新、创造“互联网+健康”新型服务产品,可以产生新的经济业态,带动健康服务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信息消费,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近年来,江苏省卫生计生系统加大信息化工作推进和建设投入力度,省级财政“十二五”期间共安排专项资金3个多亿,市、县两级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也都安排较大投入,改善了信息化运行质量,为深化医改提供了有力支撑。我省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综合试点省,以及居民健康卡建设、区域电子病历建设应用等试点省,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认可。2015年初,我省成为首批与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联通的省份。我省信息化建设做法和经验,在2015年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2015年8月,全国卫生信息大会在我省召开,我省介绍了经验,并作主旨演讲。
我省开展“互联网+健康”工作,注重顶层设计和队伍能力建设。各级成立专职机构,强化综合协调管理,分阶段制订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考核评估办法,保障工作有序有效推进;注重标准与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先后编发区域平台、信息系统、共享数据等方面的规范,统筹开展健康信息传输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保障互联互通;注重信息化与医改推进紧密结合。在开展医联体建设、分级诊疗制度、“三个一”工程、家庭医生制度等医改重点工作中,都将信息化作为重要支撑,同要求、同部署、同落实;注重信息化建设务实应用。2015年初,我省在张家港、金坛等地率先示范基础上,积极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开放应用,进一步发挥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作用,受到群众欢迎;注重开展“互联网+健康”服务宣传。在各大媒体广泛宣传信息化建设应用成效,做好医务人员、服务对象和社区居民的应用指导和引导,同时加强部门间协调与配合,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我省推进“互联网+健康”建设,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各级开展网上预约诊疗服务,为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便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难问题;远程医疗让患者在基层就能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诊断和治疗指导,减少了舟车劳顿之苦、减轻了时间经济负担。医务人员提高了效率。医务人员利用网络系统开展各项服务,做到了精准、精确、及时。将过去需要花费在诸如档案整理、信息核对等方面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解放出来,用于与服务对象的直接交流与沟通上,从而拉近了距离、改善了关系。监管有了手段。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的运行情况及时反映在各级信息平台上,能够做到全方位实时监控,完善了管理和考评机制;各类机构和人员服务绩效、服务行为等做到公开、透明,能够促进其更加自律、更加规范。医改措施得以有效落实。各地借助信息网络,以城市大医院、县医院为龙头,开辟信息绿色通道,支持上下级之间开展双向转诊等业务,实施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合理调配和共享人财物等资源,促进了基层服务能力的提高、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医改相关工作得到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