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寺山口》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2019年1月9日。凤凰山麓,雪花纷飞,纪念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暨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仪式举行。历史,在这里凝固成记忆,一首纪念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的诗歌《人民的胜利》,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70年前的战场……
在碾庄,在双堆集,在陈官庄,
在宿县,在徐东南,在蚌西北!
一次次奔雷般的追击,
一次次铁壁般的阻击,
一次次潮水般的攻击……
解放军以"饮马长江、解放全国"的态势,
创造出"60万战胜80万"的战争奇迹!
2019年新年伊始,徐州广电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重走淮海主战场》正式启动。摄制组辗转苏、鲁、豫、皖多地,全方位展现这一改变中国前途命运、具有世界性深远影响的大决战。今天,《重走淮海主战场》电视专题片第一集《铁血寺山口》,通过对淮海战役研究专家的采访,探寻昔日徐东阻击战战场的遗迹,发掘历史背后的故事。
重走淮海主战场——铁血寺山口辽沈战役中的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和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被称为解放战争中最著名的"三大阻击战"。在这三大阻击战中,作战时间最长,作战范围最大,双方参战兵力最多、伤亡最多,过程最复杂的,就是发生在淮海大地上的徐东阻击战。
徐东阻击战
淮海战役初期,华东野战军将黄百韬所指挥的七兵团,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为挽救黄兵团,国民党徐州剿总严令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从徐州出发,企图打通与碾庄的联系,解救黄兵团。徐州以东地区,地形开阔平坦,无险可以凭恃,为此,华东野战军组成由宋时轮为司令员的阻援兵团,在寺山口一带顽强阻击。
(寺山,一座马鞍形的山头,坐落于徐州东郊的安然村)
安然村原为“安枝村”,它位于徐州城东15公里处,坐北朝南,前有房亭河,后有青龙山,南控万亩良田,村前有一条千年古道连接徐州和连云港,地理位置优越。1948年11月,阵阵刺耳的枪炮声打破了这个千年古村的平静,在方圆20多公里的徐东平原上,一场彪炳史册的徐东阻击战,就此展开。
蒋立斌,安然村村民,作为徐东阻击战亲历者,时至今日,他仍能准确地找到当年阻击国民党军的华野十纵第八十四团在山上构筑的工事遗址。虽然已经过了70年,仍然可以看出当年工事的整体样貌。
1948年11月12日晨,华野阻击部队的纵深阵地尚未构筑完毕,李弥兵团第八军四十二师在坦克飞机的掩护下,就开始向寺山口发起攻击。当时驻守在寺山口的是华野十纵第八十四团,面对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华野十纵第八十四团在寺山口一带整整坚守了一天,伤亡十分惨重,但这也为徐东阻击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民党军的坦克部队)
据统计,自11月12日至11月22日,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先后投入五个军十二个师十六万人,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支援下,连续猛攻十一天,伤亡万余人,损失坦克三十四辆,消耗炮弹十二万余发,总共才前进了约二十公里,每日进展平均不到两公里。蒋介石为此十分震怒,在电报中斥责邱清泉、李弥"有失军人武德,乃军人之奇耻大辱。"
在打响徐东阻击战第一枪的寺山口,静静地伫立着一座石碑,碑上的红五星在寒风中熠熠生辉。碑上刻着"淮海战役峙山口阻击战烈士纪念碑"、"华东野战军十纵",碑上鲜红的印记,依旧在无声讲述着依靠人民、决战决胜的淮海战役精神。
(碑文上的峙山口就是如今的寺山口)
将“安枝”作为村名使用,富有诗意,寄托祈求安稳之意。如今,在古村安枝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安然村又恢复了它的平静。然而,那些激战,并未因年久而单薄,那一张张面孔,并未因遥远而模糊,它们一如这一汪潭水,滔滔不绝,将在我们记忆的长河中闪烁着粼粼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