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新闻资讯 > 家长请注意!春节期间需防范这些儿童意外伤害!
家长请注意!春节期间需防范这些儿童意外伤害!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19-02-04 09:01:00    阅读量:2180次
[摘要]:淮海名医:眼下春节将至,针对几类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徐州市儿童医院的部分专家,总结出相关防范与处置建议,希望引起家长的关注,以期让孩子过个健康平安年。

  寒假、春节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却也是各种意外伤害的高发时期。由于家庭聚会、外出游玩的进行,大人们要应酬亲朋走访,或忙于玩乐,常常会疏于对孩子的照顾,致使一些儿童发生意外。

  眼下春节将至,针对几类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徐州市儿童医院的部分专家,总结出相关防范与处置建议,希望引起家长的关注,以期让孩子过个健康平安年。

  一、气管异物

  男童吃花生噎住  家长急救却无效?

  市儿童医院专家:幼儿异物阻塞气道病例春节易高发,建议正确急救及时送医!

  近日,广西玉林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名年仅6岁的男童在家吃花生时不慎噎住,家长慌忙急救送医,然而孩子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了心跳呼吸、口唇发紫、瞳孔散大,经抢救无效死亡。市儿童医院专家表示,儿童支气管异物是常见病也是危重急症,在春节儿童意外伤害高发病中排首位。有关儿童支气管异物的防范和急救,广大家长需要了解更多。

  每年春节前后,幼儿误吞异物堵塞气管病例增多

  据市儿童医院的统计数据表明,春节和中秋节后一周内支气管异物的发病率占到全年发病总数的10%-15%。作为从事临床的专家,该院耳鼻喉科主任柳荫对此深有体会,他说:“误吸异物堵塞气管是幼儿的常见病,春节期间更容易发生,而且情况严重的病例比平时明显增多。”

  他回忆,去年春节时接诊过一例急危病例。大概是大年初一晚上,两个3岁大的孩子一边吃瓜子一边玩闹,其中一个孩子绊了一跤,不慎将瓜子呛入了气管。先是剧烈咳嗽,接着呼吸急促、不能发声,家人急忙拨打120电话,孩子送至儿童医院时已意识模糊、神志不清,处于昏迷状态。

  “ICU紧急采取抢救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呼吸机呼吸、输液、维持血压等,待患儿病情相对平稳后,我们赶紧将误吸入气管的瓜子取了出来。可以说,幸好孩子家离得近,送来的及时,否则脑缺氧会引起不可逆的脑损伤,严重者可形成植物人甚至死 \亡。” 柳荫如是说。   

  春节期间,柳荫主任每晚都要忙碌到深夜一两点钟才能下班。因为小儿误吸异物来医院就诊的比较多,仅假期几天就诊治十多例儿童误吸异物的。

  意外突发之时,家长需要掌握正确急救办法

  发生气道异物的患儿,如果送医不够及时,往往会耽误救治的最佳时机,若不能马上将孩子送往医院,最好掌握一些应急处理办法。柳荫主任指出,儿童气管异物阻塞的情况常见且发生时间非常短,往往五六分钟就能致命。因此,及时、准确地处理突发情况就非常重要。

  首先鼓励孩子大声咳嗽。引起窒息的异物多卡在喉咙,通常只有部分被吸入喉腔,还有部分在声门外,这时鼓励幼儿大声咳嗽,有时可将异物咳出。

  其次,让孩子俯倾并拍背。如怀疑异物吸入幼儿气道,应将其上身前倾60度,俯卧于抢救者的臂肘上,头部下垂,抢救者用手用力拍打其背部,借助重力,促使异物排出。

  最后是挤压腹腔喷出异物。让患儿站立前倾,抢救者在其后用双手重叠拢在患儿上腹部,冲击性挤压,使其腹压增高,膈肌抬高,加大胸腔压力,促使肺内产生强大气流将异物从气管内冲出。

  预防儿童支气管异物发生,需家长提高责任心

  柳荫主任认为,支气管异物的预防主要在于提高家长的责任心。

  一是不要忙于自己的事情,让幼儿自由玩耍,以免幼儿在无知的情况下造成误吸;二是在幼儿哭闹时,家长不要用零食去引逗幼儿,当零食在幼儿口中时再次哭闹,容易造成误吸;三是在幼儿用嘴含着零食或玩具玩耍时,家长不要突然进行呵斥,避免幼儿受到惊吓误吸;四是不要为了满足家长的好奇与攀比,让过小的幼儿过早的进食瓜子或其它零食,以免造成误吸。

  发生支气管异物后,患儿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者仅是轻微的咳嗽,家长有时只是当做简单的支气管炎去吃药、挂水处理,殊不知幼儿随时都有窒息、死亡的危险。因此提醒家长,发现孩子异常咳嗽最好及时就诊,做好排查。

  异物五花八门,进入期是取出异物的最佳时机

  瓜子、花生、黄豆、开心果、核桃仁、塑料玩具零件、笔帽、塑料纸、LED小灯泡……经手术取出的被儿童误吞的异物,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其中瓜子、花生最多。气管异物主要集中在1到3岁;鼻腔异物的年龄跨度较大,七八岁孩子也会发生。在市儿童医院,多用小儿支气管镜钳取异物,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免除了开胸手术对患儿的打击,术后即可正常活动、玩耍,降低了患儿的住院费用和成本。

  他一再强调,气管异物是严重的急症,死亡率高,院前急救很重要。“异物进入气管其症状通常可分成四期,其中,气管异物进入期是取出异物的最佳时机。”

  这四期分别是:异物进入期:患儿多于进食中突然发生呛咳、剧烈的阵咳等,可出现气喘、声嘶和呼吸困难;静息期:若异物较小,刺激性不大,或异物经气管进入支气管内,表现为咳嗽和憋气的症状很轻微,甚至消失,故使诊断易于疏忽;炎症期:植物类气管异物对气管粘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如豆类气管异物易发生气道阻塞,时间长了会出现持续性咳嗽、肺不张或肺气肿的症状;并发症期:异物可嵌顿在一侧支气管内,久之,被肉芽或纤维组织包裹,造成支气管阻塞、易引起继发感染等。

  二、误食异物

  女孩误吞硬币后被父母喂韭菜  医生表示“麻烦又危险”

  市儿童医院专家:1-3岁儿童容易误食异物,家长切勿采取“偏方”促排

  小孩子好奇心强又不太懂事,往往看到什么东西都喜欢往嘴里塞,殊不知这为自身健康埋下了隐患。徐州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封东进指出,春节期间,幼儿误食异物的情况会较平时有所增多。需要提醒的是,为防止异物损伤消化道,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诊,网传的一些取异物“偏方”不可轻易尝试。

  吞韭菜喂香蕉?网传促排“偏方”并不可取

  孩子如果误食了异物,异物又卡在食道怎么办?有的家长出于忧娃心切,往往会按照网传偏方加以尝试,比如让孩子吞韭菜、吃香蕉,以期这些食物可以促进异物的排出。对此,徐州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封东进表示,吞下异物是该保守等待,还是手术取出,最好先去医院一趟,听下医生的意见,最不建议的是自行采取吞韭菜之类的土方法。

  日前,4岁的小女孩玲玲(化名)被紧急送到医院,爸妈说孩子于3天前不小心吞食了一枚硬币,至今没有排出来。为了帮助孩子排出硬币,他们给玲玲喂了大量的韭菜,可是硬币依旧没有排出,孩子还表示肚子不舒服,无奈之下,才来就医。

  经过全面检查,医生发现玲玲的食道里确实有团异物,但意外的是,韭菜的粗纤维将硬币紧紧包裹缠绕住,并卡在了食道,上不去也下不来,给诊治带来很大麻烦。同时,由于这团异物比较大,在取异物的过程中,孩子不断呕吐,又极易造成窒息,非常考验医生的技术。最终,在医生们的协力配合下,对该玲玲成功进行了胃镜下食管异物取出手术,孩子目前恢复良好。

  为什么有人会想到通过吞韭菜来帮助排出异物呢?网络上的解释是,一方面是因为韭菜属于粗纤维,本身具有促进肠胃蠕动的功能。另一方面,韭菜吃下去不容易完全消化掉,从而包裹着异物顺着肠道一路下来,排出体外。因此,有些人可能会通过这个办法顺利排出了异物。

  “然而任何方法都有一定的适应症,不能当成包治百病的唯一办法。”封东进主任表示,临床上吃韭菜排出异物的毕竟还是极少数的,更多的病人吞下异物后,还是靠喉镜、胃镜,甚至手术取出。因此,如果吞食了异物,应该首先判断异物是什么性质,在什么位置,千万不要盲目听信偏方,让孩子吞食韭菜、香蕉、芹菜等所谓有助消化的食物。

  消化道异物危害大,家长要加强监护

  吃棒棒糖把棒棒也吞下肚,结果棒棒卡在食道与胃接口喷门上端,患儿出现呃逆且面色紫胀;孩子无故出现呕吐、腹胀、高烧不退的症状,送医检查才发现,肠道中有个弹力球,导致孩子肠梗阻……说起临床接诊的误吞异物病例,封东进表示“那可太多了。”据介绍,导致异物进入消化道的原因很多,如进餐仓促,边进食边谈笑,未细嚼即咽,或是儿童出于好奇误吞。常见异物有小骨块、果核、硬币、纽扣、图钉、钥匙、证章、小玩具等。

  据了解,消化道异物伤害多发生于1至3岁儿童。封东进解释说,此阶段的幼儿活动范围变广,动手能力变强,对外界充满好奇。另外,幼儿喉部的反射性保护功能发育不完善,牙齿没有长全,咀嚼功能较差,不能完全将食物嚼碎。因此建议家长,尽量不要给3岁以内的孩子吃带壳的坚果,如果一定要吃,最好碾碎后再吃。

  封东进提醒,春节期间,家长尤其要加强对孩子的监护,不要在孩子周围留下零碎东西;注意要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吃东西,不要引逗孩子哭闹。当孩子无故发生剧烈咳嗽时,要及时排除误吸异物的可能;如果出现吞咽困难、流涎,要警惕误吞异物卡在食管。

  圆钝异物可自行排出,尖锐异物需及时就医

  误食异物是不是对孩子伤害特别大呢?对此,封东进表示,家长不用特别担心。

  他指出,被小孩儿误吞的,大多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于较小的消化道异物,如果是无毒的如玻璃球、硬币、塑料纽扣等圆钝的东西,确定不在食道,且吞咽无困难,不一定要马上取出,可以先观察3-4天,让它自然排出。家长可注意将孩子排出的大便收集起来,泡开,看看里面是否有异物。如果一周还未排出,异物很可能就被卡住了,要到医院去检查,拍片确定异物位置,以防胃粘膜损伤。

  “如果孩子误食异物后很长时间都没排出来,家长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应该赶快去医院诊治。”封东进给记者介绍了一个病例,一个2岁多的男婴误食了一枚硬币,家长总想着让他自行排出,可是孩子2个多月没拉出来,家长这才慌了神,赶紧带孩子来到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封东进帮孩子取出异物后,发现硬币被胃酸腐蚀的都已经发黑、发脆。胃内因有坚硬异物长时间磨擦而导致消化道黏膜受损。“硬币被腐蚀后,会释放重金属离子,危害患儿健康。”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吞入钉子、碎玻璃等尖锐的、带尖带钩的异物或者纽扣电池这样的腐蚀性异物,必须火速去医院检查处置。因为这些异物随时可能钩住甚至穿透消化道壁或是腐蚀消化道壁,造成严重的消化道损伤。

  封东进表示,当孩子不慎咽下异物后,感到胸口或上腹部疼痛且吞咽困难,就应立即停止进食进水,以防异物继续下落损伤消化道,同时速去医院检查由医生将异物取出;有时候,患者吞下的异物不大,但是较重,如金戒指等,进入胃内以后因其过重而沉入胃的最低处,无法随胃蠕动进入肠道被排出,时间长了可引起胃黏膜损伤、出血甚至发生穿孔,故吞金者必须及早去医院请医生帮助将其取出。

  三、儿童眼外伤

  鞭炮、沙粒、水泥   小心隐藏在身边的儿童眼外伤“凶手”

  市儿童医院眼科专家:防止儿童眼外伤加重,应急处理要掌握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是脆弱的器官。眼外伤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也是严重危害儿童视力的常见病。该院眼科专家蔡文茜提醒说,引起儿童眼外伤的“凶手”有很多,预防儿童眼外伤,一要加强安全教育,二要学习正确的应急处理。

  儿童眼睛意外受伤,令人心惊更心疼

  5岁的军军(化名)喜欢堆沙子玩,如果旁边没有家长照看,他就会用脏脏的小手往自己身上乱蹭。有一次,军军不小心用沾满沙子的小手触碰到了眼睛,顿时被沙子眯了眼。妈妈跑过来帮他吹了一会,觉得问题不大,也就没放在心上。谁知第二天,军军仍哭闹着说眼睛疼,妈妈这才带他到市儿童医院检查。眼科主任蔡文茜用裂隙灯查看军军角膜,看见沙子侵入部位已经感染,形成炎症。这种情况,孩子的角膜很容易形成斑翳或云翳,会导致孩子的视力严重下降。

  7岁的东东(化名)是个调皮的孩子,经常跟小伙伴四处乱跑乱逛。一天,他跟小伙伴溜到附近一个工地上,玩耍时不慎将水泥弄进了眼中。虽说疼痛难忍,异物感明显,使劲揉眼也没用,但因害怕责备,东东并没有及时告诉家长。等到家长发现送医时,东东的眼睛畏光、流泪,睁眼困难,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明显,角膜混浊、水泥粘附,右眼视力仅为0.1。医生迅速用生理盐水以及维生素C进行彻底冲洗并给予抗感染、促进损伤恢复等一系列治疗,最后,虽然眼球保住了,但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澈明亮,出现不可逆转的角膜斑翳。

  还有5岁的球球(化名),去年春节的时候在室内看烟花,没想到窗户玻璃被烟花震碎,碎玻璃进入球球眼球,造成眼球破裂。虽然及时就医手术,但孩子的视力严重受损。

  眼睛受伤后,需要第一时间就医

  “提起眼外伤,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鞭炮炸伤,但除了鞭炮,像是塑料弹珠、沙子、筷子、玻璃、铅笔等日常物品都有可能成为伤眼‘凶手’”。蔡文茜主任如是说。

  她介绍,往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往往是鞭炮伤人的高峰期。将鞭炮埋在土里、空心砖的孔里、啤酒瓶里点燃,这些是孩子们常见的玩法。这些做法都容易引发事故,炸伤后会导致眼球破裂、眼睑皮肤烧灼伤、晶状体错位等。

  总结了多年的临床接诊病例,蔡文茜指出,各年龄段的眼外伤有着不同的特点。比如,3岁以内的幼儿刚学会行走,步态蹒跚容易跌倒因碰到桌椅的棱角、地面的石块或手里拿的玩具等而导致眼外伤。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打闹、玩弄棍棒、剪刀、弹弓、针管及爆竹等,从而发生眼外伤。总之,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自我保护及躲避伤害的能力差,因此发生眼外伤的几率往往高于成年人。

  “儿童眼外伤轻则引起视力下降,影响双眼视觉的发育,重则致盲,引起眼球萎缩、斜视或必须摘除眼球、安装义眼,不仅丧失视功能,而且影响外观,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家庭和谐都会带来消极影响。”蔡文茜说,预防儿童眼外伤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安全教育。

  “家长和老师应向孩子讲解眼外伤原因和危害,让儿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其次是远离危险,家长要把刀、剪等危险物品放到儿童不能触及的地方,不买劣质、袭击性玩具,不让儿童玩一次性注射器,禁放烟花、鞭炮,避免接近牲畜、家禽。”

  蔡文茜说,临床上发现,很多孩子在眼睛受伤后,要么害怕被父母训斥,要么对不良后果没有概念,经常会隐瞒受伤经历,拖延就医时间,这样一来反而造成了更严重的损伤。因此,呼吁眼外伤后,第一时间就医检查。

  孩子意外眼伤后,正确处置应该这样做

  孩子不慎眼睛受伤后,应急处理环节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处理得正确,后果可能良好;若处理失误,则可能加重损伤。蔡文茜建议家长,应了解、掌握各种眼外伤正确的处理方法,以避免更坏情况的发生。那么,如果孩子眼睛意外受伤了,家长们应当如何正确处置呢?蔡文茜给出如下建议:

  1、角膜异物

  角膜异物是指灰尘、沙粒、小昆虫、金属碎块及木屑等进入眼内角膜所致,表现有明显的异物感、刺痛、畏光、流泪等典型症状。

  正确处理:不可用手搓揉眼睛,先安静闭上眼睛,在泪液较多时或滴入眼药水之后眨眼数次;如症状不消失,急送医院眼科去除异物。

  2、眼球挫伤

  眼球被钝器打击伤及眼睑、结膜、巩膜、角膜和晶状体,以及眼后部的视网膜、视神经等,或有眶骨骨折等,称之为眼球挫伤。

  正确处理:用干净的纱布或手绢轻轻遮盖眼睛后去医院治疗。

  3 、眼球破裂伤

  眼球破裂伤多为锐器刺入或划过眼球,导致眼球破裂,伤员自觉有一股“热泪”涌出,随即视物不清并伴有疼痛。

  正确处理:患儿立即躺下,严禁用水冲洗伤眼或涂抹任何药物,只需在伤眼上加盖清洁的纱布,用绷带轻轻缠绕包扎即可,严禁加压。所有眼部外伤均需双眼包扎,以免活动带动伤眼转动而造成摩擦,使伤情加重。然后迅速送往医院抢救。

  4、眼球贯通伤

  小孩手握竹筷或铅笔奔跑跌倒,竹筷或铅笔扎入眼内,造成眼球穿透性损伤,叫做眼球贯通伤。

  正确处理:让患儿躺下,在伤眼上加盖清洁纱布后即刻抬送医院抢救。途中劝阻患儿哭闹,减少颠簸以减少眼内容物的涌出。

  5 、化学灼伤

  眼部被酸、碱等化学液体灼烧。

  正确处理:用干净水冲洗眼睛,用手指将眼皮撑开,冲洗至少持续10分钟,同时让孩子反复开闭伤眼,尽可能转动眼球。冲淡稀释化学药品的浓度,冲洗后立刻送医院救治。

  6、 眼周软组织挫伤

  多为钝性打击眼眶周围,软组织肿胀而无破口,皮下淤血、青紫,谓之挫伤。

  正确处理:立即冰袋或凉手巾进行局部冷敷,24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以促进局部淤血的吸收。

  四、

  磕碰、摔、烫令儿童很受伤

  半数意外伤害发生在家  磕碰、摔、烫令儿童很受伤

  市儿童医院急诊科专家:家长应消除或减少家中安全隐患,发生意外后尽快送医。

  伴随着成长,孩子的好奇心越来越强,他们会不断地尝试着打开屋子里所有可以打开的门;也会调动着尚不灵活的四肢,为着自己眼中的某一个目标“横冲直撞”……当然,在他们活力四射的同时,也时时存有隐患。来医院看急诊的孩子,最常见的受伤情况就是磕碰伤、摔伤和烫伤,而这三类伤势大部分都发生在家里。该院急诊科主任朱峰提醒,家长对于儿童意外伤害要高度重视,尤其是春节期间。

  儿童爬高上低,导致不少意外都发生在家里

  前天一早,儿童医院的急诊大厅已有多位家长正在排队就诊,脸上无一例外地显现出焦急的神色。一个2岁左右男孩哭闹不止,只见他左额头部有一片明显的淤青,鼻子尖上也有一小块红肿蹭皮的印迹。原来,他是从家里沙发上跌落下来,正好又碰到了茶几,这才“伤痕累累”。孩子母亲一面安抚着孩子,一面抽泣:“就是转脸拿水杯的工夫,没想到,小孩一个没站稳就从沙发上掉下来磕着了,真是心疼死我了……”

  3岁的小宇(化名)也是因为摔伤而被家人抱来就诊,只不过他的伤势较为严重些。据了解,小宇趁着家人不在跟前,爬到沙发上,并站在沙发顶部使劲儿去够窗户,结果不小心栽到窗外。家人听到小宇哭声后,急忙跑出来查看,送医得知孩子手腕有骨折,颅内还存在出血的情况。

  该院急诊科主任朱峰介绍,孩子在家中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非常普遍,因为小孩子总喜欢爬高上低,摸这摸那,一旦父母一个没留神,孩子就会磕着、碰着、摔着,有的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烫伤。他介绍,在我国,意外伤害已成为0至14岁儿童的第一位死因,一项资料显示,52%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庭。所以,家长应该正视孩子在家的安全问题,及早消除或减少安全隐患。

  发现孩子跌落摔倒,家长应该这样做

  幼儿摔落跌倒是很常见的事,父母怎样做才能及时排除隐患,将伤害降至最低呢?朱峰的建议是注意观察。

  首先,不建议父母在看到孩子跌倒后立马抱起孩子,这样做很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冷静,安抚孩子,让孩子也尽量镇定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观察孩子跌落的姿势以及跌落后的活动情况,判断孩子受伤的部位,以便向医生详细描述,帮助医生诊治。

  如果孩子跌倒后没有出血、头部受伤、骨头受伤症状,可以暂时不去医院,但在接下来的72小时要进一步观察是否有情况恶化症状。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应立即去医院:头部有出血性外伤;孩子摔后没有哭,出现意识不够清醒、半昏迷嗜睡的情况;在摔后两日内,又出现了反复性呕吐、睡眠多、精神差或剧烈哭闹。

  “一般如果摔到头部后引起重度脑震荡或颅内出血,会很快发作,最晚也在24小时内就会发作,所以有症状要尽快去医院。”朱峰如是说。

预防烫伤,应让孩子远离高温热源

  在急诊科,临床收治的烫伤小病号也不少,冬季尤其会多一些。

  为什么儿童被烫伤容易在冬天多发呢?朱峰解释,冬天天气寒冷,从饮食到日常使用,接触的高温源增多,孩子触碰到热源的几率大增,再加上家长疏于防范,所以就容易出现被烫伤。像是吃饭的时候,小孩子扒拉着稀饭玩,有时直接舀起碗底最烫的部分往嘴里送,或是不小心把饭打翻弄到身上,就极有可能被烫到。还有在使用取暖设备的时候,小孩子不懂得表达冷热适宜状况,也很容易被热水袋等高温烫伤。

  防止儿童烫伤主要靠家长做好预防措施,最主要的一点是让孩子远离温度较高的东西。朱峰表示,吃饭的时候,家长要用温度适宜的饭菜喂食孩子,把热粥、热汤、热茶放在离孩子较远的地方,防止孩子碰翻。热水瓶和一些取暖设备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饮水机电源不用的时候要及时关闭。至于使用热水袋,朱峰说,不管是成人还是幼儿都要注意,使用热水袋取暖时,不能使用老化或质量得不到保证的热水袋。

  最后要提醒的是,儿童皮肤娇嫩,一旦发生烫伤,最好要正规医院就诊,不可使用涂酱油、紫药水等民间偏方,以免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扫一扫,分享本页